茵特拉根

     周末去一个小镇,名字叫作茵特拉根,Interlaken。
     这样写,听起来我好像人在欧洲,或者澳洲某个偏辟荒凉景色旖旎的地方。
     小镇的确旖旎,山海相映,遍地花香。杉木、松木、樟木,还有各种高高矮矮不知名的阔叶树,掉着须须发着芽芽的枝蔓充盈着目所能见的空间,阳光与蓝天洒进来,满身清爽。站在小镇里面一座晃晃悠悠的吊桥上,远处是白晃晃看不到边的大海,左边的山坡上一层层是不同颜色的花朵,淡紫的野花、粉红的杜鹃、金黄的雏菊,玲珑又壮阔;右边是一派宁静,一畦畦茶树幽幽地绿着,清秀的松柏环抱一个小湖泊,青瓦白墙的房子静谧矗立其间,恍然间一切显得如此不真实。
     观光小车载着我们在窄窄的林间道里穿梭,窗外飘过的简朴钟楼、墙上描着精致花朵的小别墅、和圆木小屋,车轮压过的地方是茂密的小草,沿路是星星点点的美丽野花。车开了超过半个小时,美景不断,氧离子的含量很明显让人心旷神怡。
     我几乎不敢相信,这是在中国。我更不敢相信,这是在一个总与“改革”、“激进”、“一夜情”这样男性化的粗猛词汇联系起来的城市,深圳。
 
     同事告诉我们,这里是一个尚未开业的新旅游区,在深圳的郊区,如果来度假,这里有很多欧式或中式的小楼可以长时间居住。
     我满心欢喜地开始YY住在这里的样貌,海,山,树,花,溪水,安静的房子,还有什么能比这些简单的词汇更诱人的呢?这里的一切看来都没有一般旅游区的粗糙,一切浑然天成,巧夺天工。
     嗅着花香YY其间,同事得意的声音又从车后飘了过来:
   
     “嗨,这个地方你不知道,这是中旅华侨城的产业,投资了三十二个亿呢!建了三年!光移植配搭这些树就花了大把时间。成本能收回吗?怎么不能,马上要建好一个高尔夫球场,旁边还有几个五星级酒店已经签约待建了……”
 
      三十二亿。
      这个数字硬梆梆地闯进耳畔流淌的音乐。
      突然觉得很没趣。一下子。
 
      原来一处优美绝伦的山林,一场诗人与自然的幽会,一幅藝術家的喃喃自语——原来这一切,都是可以标价的。
      原来你大可不必嘲笑世界之窗里粗糙的凯旋门,表情滑稽的自由女神像——那只是因为价格不够。三十二亿,什么买不来。
      工艺足够精美了,科技足够发达了,还有什么是不能复制的呢?还有什么,是钱买不来的呢?
 
      《大腕》里夸张的交响乐一再轰鸣。   
     “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李诚儒的脸在镜头里挤得变了形。
      这是商人的逻辑,也是现代中国的逻辑。     
      十万不够?那就十亿。还不够?那一百亿,一千亿!古城如是。三峡如是。遑论这些小小的人工景点。  
      它们的成功,给了我们多好的一个可以自大的理由。
       
      我不想闷骚,我只是觉得没趣,无聊得想要大口喘气。
      我们还会有很多Interlaken。再过一百年,优美的它们也许就是新的中国史。
 
    

2007年3月5日

茵特拉根 已经有 8 张纸条儿了

回复 兆雄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