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背山@香港影院

      周三半夜的一轮煎熬结束,周四时分,几个同事嚷嚷着要去影院放松一下。于是昨天晚上,在铜锣湾,我第一次走进香港的影院,看了第一部掏五十块大洋的电影。
 
      Brokeback Mountain. 断背山。
 
      夜晚,走出影院,走出断背山的苍茫与柔情,重新回归夜香港的霓虹魅影,突然有种茫然的感觉。不似之前看完电影,总是在大口喘气之余急切地与朋友分享。这时,走在铜锣湾的街头,听身边朋友解读李安的东方情怀、中国元素,心里有的,却只是淡淡的疏离、和空旷。什么都不想说,什么都不想记得,又什么都不想忘掉。
 
      朋友说我入戏了。也许吧。李安的电影总是淡淡的,缓慢的,甚至是冗长的,但却在那一个嘴角最细微的动作里,一下子感动了你,征服了你。坐在大屏幕前,看那个男人看不出表情的坚硬的脸,和眼神里最深最深的牵挂,看那个男人粗糙的手指摩挲着爱人的衣服,看那个男人从心肺深处爆发的压抑的哽咽,心里难受的感觉真实得好像他就坐在你的眼前,就可以抱住他,纵然无济于事,也不要那么痛心。一直忘不掉两个人四年之后第一次重逢,欢喜地抱住,骂着粗口,拳打脚踢,然后眼神一软,急切地想要亲吻,却生生忍住。李安的细腻,真的很厉害,一个移动了两公分的动作,就可以让你瞬间被震撼。
 
       看完电影,有点明白为什么这样一部华人导演视野里的牛仔电影,会在美国得到那么多青睐。尽管cowboy的镜头一如西部片的粗犷,尽管牛仔口音惟妙惟肖,但画面里好像被水洗过一样的青山绿水,安静穿行的羊群,经常出现的月圆,熟悉的气氛依然让你感觉到导演的东方情怀。
 
       也许,强势的美国,已经很久没有被这样诠释了。
       在近几十年的世界电影里,好莱坞代表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席卷了世界各个角落。他们用“美国精神”的名义,诠释自己,诠释欧洲,诠释中国,诠释日本,诠释印度,诠释中东。世界主流电影,不是被打上了美国文化的烙印,就是走另一个极端,以美国的视角反观自己,张扬自己的民族特性。于是有美国版的《末代皇帝》、《花木兰》、《艺伎回忆录》、《特洛伊》、《角斗士》, 有了美国人视角的《卧虎藏龙》,有了张艺谋强烈张扬中国元素因此在西方大受欢迎的系列电影。
       但是,这个惯于解读他人的超级大国,却极少在“他者” 的视野中细腻地出现。
       坐在电影院里,想象着一个正宗的美国人,看着一个东方导演镜头里的美国,出人意料地带着悲悯的人文情怀,带着宽容细腻的触角,也许,他们也会被这种“他者”的理解所感动吧。毕竟,那个在汗与血的西部,人们习惯的是讲粗口的牛仔,是左轮手枪,是艳俗的舞女,多少隐藏在这些粗犷外表下不为人知的心痛,不会被表达,更不会被记载。所幸,这个东方人看到了,哪怕只是男人嘴角一丝微小的颤动。
      
        Brokeback Mountain。喜欢这个名字,没想到直接意译也可以那么有感觉。
        I swear…喜欢这个结尾,很东方的含蓄,所有的下文都咽进茫茫远山之中,回荡在人们心里的,只有爱……
       
       

2006年3月5日

断背山@香港影院 已经有 4 张纸条儿了

回复 Unknown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