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一个小小的馒头引发出一场惊天血案。本该是天真无邪的儿童,却因为一件小事造成了人性的扭曲,是什么使得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此的脆弱?公安特警奉命抓捕犯罪嫌疑人,却始终未能完成任务,这又是为什么?案情扑朔迷离,真相直到最后一刻才大白天下——敬请收看《法制在线》2005年终特别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一本正经上场,“《法制在线》”讲述一个离奇的刑事案件:圆环套圆环娱乐城的王总经理在模特妻子的面前被杀,城管小队长真田成了嫌疑人。警局派出人员调查,谈判专家陈满神找到了真正的嫌犯张昆仑,然而前来抓捕他的郎警官却在搏斗中和他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暧昧感情。目击证人谢无欢最后登场,在一场RAP版的法庭审判之后,真相大白,一个儿时的馒头引发了谢无欢苦心经营二十年的血案,案件结尾,坏人死了,好人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如果没有电影《无极》的铺垫,这个风行全国的二十分钟网络视频短片在制造无尽的荒诞之余,甚至还可以说逻辑严密,情节吻合,相比真正的法制案件并没有太多漏洞。然而,对照那部试图寓意深刻的电影《无极》来看,鲜花盔甲的主人、大将军真田(城管小队长),奴隶昆仑(犯罪嫌疑人张昆仑)、雪国人鬼狼(有同性恋倾向的郎警官),美人倾城(王经理的模特妻子),阴险的无欢(目击证人谢无欢),女神满神(谈判专家),强烈的反差和荒诞搞笑情节也许就能让你明白,为什么三亿元投资的大片《无极》只赢得了网上百分之四的支持率,而这个制作了十天的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却得到了百分之八十四的网友追捧。
 
       也许陈凯歌导演费尽心机拍摄《无极》的时候,怎么也没想到,他自认为“能给观众带来很久没有的幸福感”的宏篇巨制,到最后,竟然被网上一个黄毛小辈抢了风头。陈导呕心沥血想要探讨的严肃哲学命题:生与死,爱与恨,自由与尊严,欺骗与忠诚,命运与抗争,被一剪刀裁成了关于馒头的网络无厘头:凶杀,色情,复仇,三角关系,同性恋,警匪搏斗。
 
       也许31岁的自由职业者胡戈在2005年12月18日走出《无极》的影院时,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一时兴起想要调侃一下这部感觉“不太好”的电影,会真的让新年伊始的中国因为一个“馒头”而疯狂。人们打招呼开始说:看了馒头血案没?几天之内,《馒头》的网络搜索排名远远超过《无极》。网友评论:“《无极》是我2006年看的第一部电影,看得我直喊晦气。不过看了这个《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后心里就舒服多了,毕竟无极还是能带给我们快乐的。”
 
       但最让年轻人胡戈和广大娱乐了一把的网友大跌眼镜的,还不仅仅是无极和馒头的PK。谁也没想到,全民娱乐之后,陈凯歌竟然公开声明,起诉馒头作者胡戈。“一定要就这个问题解决到底!”2006年2月12日在柏林影展首映上,陈导演愤愤然地对媒体说:“我觉得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谁也没有想到,一度被称为中国电影帝王级人物的陈凯歌,一向正襟危坐、带着沉重的知识分子的镣铐和抱负的陈凯歌,真的会对一个网络小人物痛下杀手。《无极》怎么了不重要,这样高期望低回报的大制作对中国观众来说已经不是新鲜事了。《馒头》怎么了也不重要,它只是网络草根直抒民意的又一个代表,你越是严肃越是说教,我就越是调侃越是荒诞,这是平民观众对精英导演又一次玩世不恭的反击。但重要的是陈凯歌怎么了,中国电影又怎么了。
 
       从《英雄》到《无极》,一样恢宏到死华丽到死的场面,一样皇帝般高高在上的深刻立意和说教,但又偏偏是一样漏洞百出空洞无味的情节。从张艺谋到陈凯歌,中国这两个玉皇大帝级别的导演,在试图摆脱第五代电影沉重的土地情结,在这个浮躁年代开始操刀商业大片的时候,却仍然放不下身段,在华美的特技效果之外,还生怕观众看轻了自己的“人文底蕴”。于是他们一边在各种布景、服装、色彩里加上话剧式的强烈隐喻(比如英雄的红黑白绿色调,无极的鲜花盔甲、羽毛衣服、大鸟笼),一边还生怕观众看不懂,把自己那么点儿人文感悟非要通过台词一遍一遍地往直白里说。这样的效果只能是让人哭笑不得。花钱买娱乐的观众被娱乐得很累;花钱买思考的观众在过分直白的陈述面前感到强烈的被鄙视感。就像韩寒在博客里说的:好不容易品出点味道,两句话全给说出来了。中国有句老话叫点到即止,这些导演可倒好,都是点死为止。
   
       无论是陈凯歌还是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的表率,《黄土地》、《霸王别姬》、《菊豆》、《活着》,他们曾经的电影是那么令人怀有敬意。一个评论家说,从这半年的陈凯歌能看出一个中国老电影人面对市场的困惑和迷茫。无论是浮躁的市场、苛刻的观众,其实作为一个导演,真的不需要去迎合谁。或者有能力去做冯小刚,嬉笑怒骂,观众要什么就给什么;假若放不下身段,就不要放下,真切地讲述你的忧国忧民,你的人文感悟。无论哪个时代,经典总是应景的,总不会过时。
 
       看着曾经如此深刻而痛苦的陈凯歌在市场大潮里哗众取宠,心里真的有些不是滋味,不知道是这个恶俗的市场毁了他,还是他毁了自己。
      

2006年2月17日

那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已经有一张纸条儿了

回复 嘉良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