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了,就不寂寞了——不得不说的《夜宴》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越人歌
一首爱慕的歌,青女为她面前的王子唱,王子为他心里的婉儿唱。这个婉儿,先是成了他的母后,继而成了他的舅母。
一首寂寞的歌,可以唱给谁听,谁又能懂?王子对婉儿说,一个人不会懂另一个人,懂了,就不寂寞了。
王子不懂婉儿,他不懂自己心爱的这个娇媚少女,为什么成了父王的女人,为什么又甘愿嫁了杀死父王的叔叔。
青女不懂王子,她以为天天夜夜地爱着他,为他唱起那支哀伤的越人歌,王子就可以不寂寞。
婉儿不懂叔叔,她不懂一个阴狠的帝王,为什么还要饮下已经败露的毒酒,跌倒在自己面前。
青女死在王子的怀里。王子死在射向婉儿的毒刀下。而叔叔喝下婉后敬的毒酒,只说了一句话:你敬的酒,我怎么能不喝?
婉儿最后死了,人们说她死于欲望,但谁又知道,她其实死于寂寞。
---------------------------------------------------------
《夜宴》是冯小刚的一个野心。野心太大了,就会驾驭不了,就像婉儿。
夜宴在香港开席的日子,我天天唠叨,要去看要去看。不因为这是大片,而因为这是冯小刚的大片。从《十面埋伏》到《无极》,我像每一个中国影迷一样对国产大片无比失望,并且,在那些华丽的画面和庞大的声势里,我一厢情愿地把这种失望归因为导演的态度问题。我以为,只要不把商业片的观众当作白痴糊弄,中国没有道理拍不出好看的大片。于是我万分期待着以草根情怀著称的“商业电影”导演冯小刚。
当夜宴散场,观众三三两两地离开,我坐在座位上听和电影气氛极不协调的海豚音,一直到最后一个莫名其妙的音节消失,才明白也许我还是高估了我们的导演。
我看到冯小刚使出吃奶的力气用心地讲故事,所以有几场戏相当精彩,比如殿堂之上,婉儿完成从皇太后到皇后的身份转变那场戏;比如章子怡和葛优短兵相接的好几场戏分。我也看到冯小刚歇斯底里地为这部大制作渲染气氛。隆重得让人屏住呼吸的场景,华丽精致到极点的服装,冲击力强烈的暴力镜头,还有充满中国式古典悲剧情怀的舞蹈。
冯导,挺认真的--同学看完夜宴半天,冲我挤出这句话。但是认真,并不代表他就真的能驾驭。看完《夜宴》,我才明白,大片导演的问题,不是态度,还是实力。
冯小刚精心设计了每一个庞大的故事和场景,但组合到一起的时候,它们失控了。
导演过分突出了主角,观众于是看到一个单纯得呆板的周迅,一个莫名其妙的黄晓明,一个毫不出彩的老戏骨马精武,一个稍显迟钝的吴彦祖,所有的笔墨被堆到章子怡和葛优的身上,结果他们的缺点被放大了。
导演过分强调场面,却没有注意协调。于是画面上充斥着血肉横飞的暴力镜头,群殴、酷刑、自杀,但除了暴力,观众感受不到别的情绪,大部分打斗场面对戏剧情节的发展毫无促进,而且严重破坏了故事背后情绪的连贯性。为什么一定要用牵强的动作场面来表现暴力?如果没有更好的创意,一句话的狠毒足以超过十分钟的血腥镜头。如果只是为了砸银子让观众看到视觉冲击,那砸错地方付出的代价就是,观众的情绪被打断了。如果让观众在看戏的时候感觉到别扭,或者干脆被抛离出戏剧氛围,情绪被断开,那这一点,对任何一部电影,已经是致命的硬伤了。
陈凯歌在这一点上完全失败。冯小刚鞠躬尽瘁,但仍然没有做到最基本的连贯,这一次,真的是实力有限了。
不过我还是觉得,实力问题毕竟好过态度问题。换一个角度,我们也许低估了商业大片的难度。导演文艺片可以像创作艺术品一样依靠思想和灵感,但导演一部商业大片就像驾驭一个商业企业,不仅要面面俱到还要不露痕迹。中国的艺术家已经有不少国际知名,但是民营企业家努力了十几年依然在全球化的冲击里步履蹒跚,这样比较的话,对商业大片的导演们,骂归骂,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宽容一点。
2006年10月3日
懂了,就不寂寞了——不得不说的《夜宴》 已经有 2 张纸条儿了
Ur words always right get into the bloody point, Ann. Everytime reading ur comment is like watching a great movie. I really have to watch this movie!!!
刚跳着看了夜宴,感觉电影技巧还不错,画面运用很精美了,就是有些细节冗长些,语言似乎刻意模仿了西方历史大片的风格,中国人嘴里吐出莎士比亚式的句子,总有点怪。翻译过去外国人看着倒应该挺顺眼的。现在中国的大导演们拍的大片,似乎都有那么一点挤进好莱坞的野心;在中国观众眼里,自然显得不够亲切了。看来观众只好学着让自己的审美与世界接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