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成都

再去成都是08年11月21日,地震之后半年,却仍不是为了重建。
记得5月底离开的时候,把行李拖出酒店,把没有用完的酒精、创可贴、口罩还有眼药水送给了刚来的同事。去往机场的路上,给陈子君的爸爸打了个电话,告诉他有困难之处要找媒体或者志愿者,他又哭了,我又一次承诺,会回来看他,还有子君班里幸存的小苟菲。15岁的苟菲躺在华西医院的病床上,眼睛不知能不能复明。
是的,在那时的成都,到处都是像我这样的外来者,他们从各地赶来,悲伤、忧愤、认真而拼命地去帮助受难者。有人来去匆匆,有人停了很久。他们离开的时候,都有和我一样的承诺:要回来看看。三个月,半年,一年。一定要回来看看。
Eliot也跟我说,今年要回北川看看,圆自己一个心愿。
Eliot是LAT的新闻助理,在博客上认识,第一次见面就是地震。在成都时,我们同住在一个酒店,谣传地震的那个夜晚,我们一起跑到楼下大堂,看着窗外光腿卷着被子的男男女女唏嘘不已;后来,我们相隔一小时,前后租车到达北川县城。他服务于一个拼命而变态的老外,一遍一遍地向那些幸存者翻译他自己都不能面对的残忍问题。Eliot很瘦,带着大大的眼镜,眼神里的善良让我常常担心,他是不是真能承受这里灌满空气的沉重。
他后来和汕大的学生团一起去了美国报道大选。他说在911遗址参观时,抑制不住地想起四川,心里的难过无以复加:为什么经过了一个奥运,十万条人命,淡淡地就这么过去了?回想起来,竟好像是上一年的事情。
我无言以对。我们都没有机会再回到北川。5月之后,紧接着的事情,奥运、毒奶、经济危机、美国大选,一个连着一个。也许没有哪个行业比我们所从事的更加嗅觉灵敏,同时也更喜新厌旧了,尤其在这个多事的2008。
所以这一次,在接到老板的电话说要去成都的时候,尽管仍在长三角奔波另一个选题,尽管这次关注的成都石化困难重重,尽管无关乎重建,尽管对扑面而来的冬天没有任何准备,心里头还是欣喜:好歹,可以回去看看了。
这次是一个人,没有可爱的一心、大智若愚的阿耀,也没有关键时刻能给人安全感的永峰同学陪伴了。
甫下飞机的感觉已是熟稔。都说中国千城一面,但成都感觉不同,好像老朋友,又似乎更亲密。
在成都的几天,采访之外,我一直在暗自寻找地震给这个城市留下的痕迹。极其微弱了,除了一些写着“自力更生”的建筑工地标语,一些标榜防震级别的地产广告,从外来者的眼光,几乎看不到别的什么。电台里的心理节目多了,出租车师傅说,其他没啥。我来回几天坐出租,唯一的感觉是听到的音乐都温情而忧伤,齐秦的,汪峰的,蔡琴的,周华健的,从离恨到重逢,从宿命到无常。不知道这是我的片面感受,还是一场灾难真的会些微改变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
成都人还是很乐天和健谈。我翻遍电话本,挖出地震时结识的司机小谢时,就知道这一趟的行程也不会寂寞了。
打电话给小谢的时候,问他记不记得我,他很大声地说当然记得,香港记者,北川,然后说出了我的全名。
“那我们这次来还用你的车啊。”
“没问题!还是那辆车,还是这个人!”
一句话说得我心里就热了。
5月17日,我、阿耀、和小谢是一起从已经不堪入目的北川县城跑出来的。
那时是堰塞湖将决堤的警报,所有人都朝着几公里外的县城出口狂奔。小谢起先拖着我,我喊着阿耀,后来三个人很快就跑散了。小谢最早到我们的车旁边,他说他跑了十三分钟。然后是阿耀,最后是我,我花了二十分钟才跑到,期间迷路数次。
记得那时,跑得满身满鼻子土就快要不行了,远远看到一胖一瘦两个熟悉的男人在那里站着,眼泪哗啦哗啦就下来了。我后来不承认这一段,小谢还在新朋友面前笑我,说你吓哭了!我看见了!搞得我很没面子……
所以小谢说还是那辆车,还是这个人的时候,一下子就想起了出生入死的这一趟。
小谢也念念不忘,这次见到,一路上又吹了一遍他从小到大经历过的险情,有在唐古拉山口翻车的,有在长途路上被抢的,“哪个也没有北川那趟凶,真是怕了,感觉命都要丢掉了。”
小谢也是八零后,其实还比我大一岁,成都郊区人,已经开了十年出租车,早早讨了老婆,据说老婆很漂亮,去年刚生的儿子快把他闹腾死了。他说在我们之后,还去过几次震区,都是陪香港记者。看来他能干和可靠的名声已经传开了。
这趟去彭州,他一如既往地生猛,甚至告诉我们,被盯上也没关系——“除非别让我发现,要是让我发现,哼哼,我不把他甩到***儿去!”小谢坚持他说的是四川普通话,我怎么听怎么是普通四川话,总是带着我无法复述但是超级形象的词汇。上一次去北川,我们没有去绵阳市委宣传部登记,明明是不可以进外城的,车子要在离县城非常远的地方停下来,坐小摩托进去,小谢同志硬是在路边埋伏着,看见一整队运送物资的军车开来,突然横插进车队中间,跟着车队一起冲过了隔离,一路直开到任家坪。
重新遇见很开心,也一直没有谈租车钱的事情。直到这趟从彭州回来,要告别了,小谢跟我要了行价双倍的钱,我也笑了笑,假装不知,付了他全部。
下一趟来成都,也许还会找小谢。但我们要事先谈好价钱。地震不地震,情谊不情谊,现实总是在那里,强大地笼罩一切。就像眼前地产重新活跃的成都,和逐渐无人问津的北川。
成都的新朋友很可敬可爱,谭作人老师看来平静实则愤怒,冉云飞匪气十足却又谦和冷静,艾南山老师在川大的咖啡实在让我想起了爹地,陈文辉满怀抱负,卢跃刚一如既往地侠者风范,还有善良认真的摄影同志小彦。他们都在为自己坚持的东西不懈努力着,努力了很多很多年。就像灾区重建的那句话一样:重要的不是谁第一个到,而是谁最后还在。静心修炼,希望我也能如此站定。

2008年12月2日

又见成都 已经有 3 张纸条儿了

  1. Lin Na 说:

         “没问题!还是那辆车,还是这个人!”
          一句话说得我心里就热了。
     
          —- 这句话听得人心里暖乎乎的。~~

  2. Lin Na 说:

         灾区重建的那句话一样:重要的不是谁第一个到,而是到最后谁还在。静心修炼,希望我也能如此站定。
         安安,加油。 我也共勉。

  3. Guorui 说:

    你是如此好的一个记者。每次读你的文章,总是慢慢、慢慢地读,因为怕读得太快就没了。很佩服你的勇气,也很被你的情感感动。加油,保重,保命要紧。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