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楼书店

还记得书本的气味吗? 
■ 艾墨
   
    在香港逛街,是种奇妙的体验。一方面,是狭窄的街道,五光十色的店铺,巨型广告牌,人声鼎沸,向资本主义的极限无限靠拢;另一方面,则是不小心抬头,在各类丰乳肥臀的美女广告之间,发现一些小小的,诸如“田园”、“梅馨”、“榆林”、“乐文”之类雅致的招贴。于是,顺着指引,在明亮堂皇的店铺间,找到阴暗狭窄的楼梯,扶摇而上,二楼、三楼,甚至五楼、七楼,一道简陋的小门,推开,书香满屋。
     这些小书店被人们统称“二楼书店”。商业店铺横扫街道,书店往楼上楼逃亡,颠沛流离,却生生不息——这样带有象征色彩的意象,几乎成了香港独特的文化景观。
     “二楼书店”创始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早的一批,诸如文艺书屋、新亚书店、环球书屋、一山书屋、创作书屋等等,是一批香港的知识分子深感文化土壤贫瘠,希望借书店进行社会启蒙,寻找知音。由于租金便宜,独立经营的小书店往往开在二楼、三楼,“酒香不怕巷子深”——那个年代,书店主人捧出的好酒是齐刷刷的文史哲,台版或英文。
      当时,在封闭的大陆之外,香港的中华文化启蒙几乎全部倚赖台湾。书架上充满闪光的名字:李敖、柏杨、余光中、张爱玲、于梨华、白先勇、聂华苓、刘绍铭、王文兴、欧阳子、叶维廉、王尚义、席德进、司马中原、梁实秋、林语堂、何秀煌、殷海光等等。今天活跃在香港学术及文化界的许多名人:吕大乐、许宝强、陈冠中、梁文道、刘细良、马家辉、昆南、朗天、钟伟民、陈德锦等,都是当年书店里,孜孜以求的常客。
     而说到英文书店,直到今天,文化人依然会向你第一推荐的,是那个已经故去的“曙光”,而不是老牌的中环图书中心,或者尖沙咀辰冲书局。许多人说,当年设在湾仔庄士敦道青文书屋里的“曙光书店”,是香港最不可替代的英文书店。曙光的老板马国明是本雅明迷,在他那里可以找到新左派、罗兰·巴特、德里达、福柯和完整的本雅明,二十八年的漫长时光里,影响了整整两代香港读书人。陈冠中在《我这一代香港人》中,不忘给“曙光”以礼赞:“像我这样的人不会太多,不可能有一家像旧金山城市之光这类书店来专门满足我们。不可能?偏偏就有个马国明,开了家曙光图书公司,专卖这类英文书,而且挑选之精准永远超过我的期待。……它长期纳入我的生活地图里,让我知道郁闷的时候有个地方可去,吊住我这样在香港的英文读书人的命。……真是一个人可以让世界———至少是我的生活世界———不一样,没有马国明这样的一个人,香港压根儿自始不会有这类书店,曙光能够出现在香港,坚持存活多年,不大不小是奇迹,也是多元香港的光荣见证。”
      2006年,“曙光”结业。同期告别的还有三十年前一帮青年文学爱好者创办的中文书店“青文”,还有更早告别的“洪叶”。前后一年,报纸读书版弥漫着伤感的情绪:“青文已老,正如当年常在书店内打混的文艺青年统统已非青年。当青文不再青春,便是说再见的时候了。”“别了曙光,别了马老板。也别了一个年代。”“一切随风,洪叶落。”“火烧书香地……”
      小书店结业的原因,不外乎些俗事:租约期满,租金升高,网络书店兴起,买书人少了,读书人少了……二楼书店,因为在二楼,生得默默无闻,走得也无声无息。“青文”曾经坚持独立出版;“洪叶”曾是一对夫妇的姓氏组合,夫妇离婚,妻子开了书店,坚守十年终究不敌市场的冲刷……这些故事,除了顽固的读书人在报纸最不起眼的板块絮絮叨叨,实在也是没有人再记得。
      它们曾经在哪里?在湾仔吗?在旺角吗?在铜锣湾吗?繁华之地依旧繁华,谁会去理会陈旧楼梯上,那一点点梦想破碎的声音。香港,原本就信打拼,不信梦想。
      但这样说,着实也底气不足。走去旺角,著名的西洋菜街,最繁华的地段,八九十年代开起来的“田园”、“榆林”、“乐文”依然坚守着,还有新开起来的“梅馨”,纵然开到了七层楼,也总算是保留一方天地。穿过密集的人群和潮湿的空气,上楼买书的心情,依然如约会般惊喜。台版社科人文书依然是他们的阵地,简体字的优秀图书,逐渐也能觅到踪迹,八折、九折,是一点小小的心意。
      还有铜锣湾,2004年新开的这家“阿麦书房”。“还记得书本的气味吗?”恩平道狭窄的楼梯转角处,一张温暖的海报指引你来到“阿麦”。空气里的浅吟低唱,屋角放置CD的大冰箱,推荐台上常驻的本土出版、独立出版,书架上永不下架的贝鲁特、卡尔维诺——“阿麦”的老板James很低调地说:我不是文化人,我只是想要坚持我的书店不那么大众。
      你可以说“阿麦”小资,可以说这里的严肃思想,相比三十年前的青文、曙光差了许多,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坚持。在这里站立许久,那感觉是相同的:这里没有老板与顾客,只有爱书人。
      人人叫香港是“文化沙漠”,然而,“沙漠之所以美丽,是它在什么地方隐藏着一眼井”——小王子的这句话,却给了香港最好的注解。二楼书店是香港的井,读书人的坚持,也因此在这个商业都会,愈显可贵。
 
    @阿麥
 
     @序言

2007年6月19日

二楼书店 已经有 5 张纸条儿了

  1. Brimstary 说:

    :)

  2. 七七 说:

    我始终觉得书的重量以及带给读者的欣喜是网络所不能承载的。
    买书就是对作者的尊敬和激励,虽然现在书价上涨的厉害,但是,对于自己喜欢的好书,还是要坚持一条:买啊~
    嘻嘻^_^

  3. 七七 说:

    对了……
    我可以加姐姐的MSN么?

  4. yimin 说:

    寫的好!曾經在大學的圖書館,書架前穿梭,有點想流淚。我知道,一輩子,永遠都看不完那些書,於是心慌。感到自己渺小無比。走在二樓書店,卻可以掏寶一般,不知道爲何沒有壓力,每次都有點意外驚喜。阿麥我也經過,那天居然沒有帶錢包+__+
     

  5. Lin Na 说:

            嗯, 书, 书的手感, 至今, 电脑网络电子版,  无法给我.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