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我还不知道

词曲/演唱:张悬
深深的話要淺淺地說
長長的路要揮霍地走
大大的世界要率真地感受
會痛的傷口要,輕輕地揉
被抱緊的時候去
勇敢地祝福
不被了解的時候,相信自己
值得
永遠心疼做過的夢
在乎的人要傻傻地愛
經歷的事,就慢慢地來
想法很多的時候,要細膩地用
擁有一切之後
就讓它走
在某個角落放一首歌
別忘了,要快樂
別忘了,要溫柔
 
爱上四年,写博三年,香港两年,工作一年。离家,六年。
听歌的时候想起这些年头……恩,原来都是一位数呢,还不老。
只是,一、二、三、四、五、六,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累积,还是另一种倒数。
 
我遇见你,才看清自己
我走到这里,才明白过去
我离开家,才找到,她的坐标在哪里
只是亲爱的……
我还不知道
这究竟是一场游戏,还是一种起义
我应该信任什么,然后坚持到底

2007年8月17日  6 张纸条儿了已经

编辑部的故事

一个寻常的星期三,我们的截稿日。
 
0:10
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邱冲出办公室:“中校!Annie!杨过到底断的是哪只胳膊?左边还是右边?”
愣,上网查,查到一句杨过对小龙女说的话:“就算只剩了一条左臂,还是可以抱着你……”
“断右!剩左!”我冲房里喊。
小羊接着喊:“不对!不对!有两个版本,刘德华剩的是右手,大陆那个剩的是左手!”
争执约十分钟,相顾无言,继而无聊。各归其位。我们继续做版,邱继续写马英九的杨过论。
 
0:30
灯火通明,人声短平快。进出总编室的人数和频率明显增加,签了版的大喜,没签的暗自神伤。当然,喜怒不形于色,这是办公室常识。炎子的面包登场了,每周三都比时钟还准时地向大家提醒新一天的到来。
 
0:45
“操!珠三角的摄像头超过一百万个了!”中校破口大骂即将诞生在我们头顶的高新科技。
背景是,我们偶然发现,广州、深圳都要在城市角落里装二十多万个摄像头,打击犯罪。进而发现,整个珠三角要装超过一百万个。中校和我心有戚戚地感慨广州的飞车党迷魂汤强盗小偷惯骗,小羊坚持她一贯的法国左派观点:犯罪打击完了怎么办?摄像头会用来政治监控、捕杀反对党,即使是普通百姓,生活也暴露在别人的镜头之下,隐私受到侵犯……还说了很多,我脑袋模糊了,就听见“权利”、“权利”、“权利”……也罢。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国人的“权利”权,还没有也没有资格到达顾及隐私的地步。尽管我们知道。
 
1:00
MSN上的朋友说,湘西凤凰大桥现场的记者都撤回了,就剩南都一家。“世界清静了,反而觉得有些寂寞”,这个坚守阵地的猛人,把签名档改成了“让禁令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我正在修改这条新闻,近两百个工人几秒钟之内混杂着大石块一起,被埋进生硬的碎石堆,就在翠翠等待爱人的那条河上,就在安宁青翠的古城里。三百多米的大桥遗骸,看不到一条钢筋。是豆腐渣?还是有些人所谓的建筑特色?
鲁迅说的,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给你看,是最成功的悲剧。
 
1:20
一段对话:
“湖南这事儿,又是团派的人捅漏子。”
“哎,真不争气。山西也是团派,湖南也是团派。”
“小H不好过啊。”
“我告诉你,这是他们的特点。团派的人办事不牢靠,犯错误,老J的人能力强,但太贪。”
“新的太嫩,老的太黑。”
记住了最后一句。经典。
 
2:00
灯火通明,人声渐熄。中校打了两个长长的呵欠,就跑了。
小羊端着一堆马英九……噢,不,充满了马英九脑袋的纸跑进总编室。是小马,是老马,是驯马,是烈马,是千里马,是识途马……议论声阵阵,恍然觉得我手里捧着的,是一本香港正宗原版的《马经》……
 
2:30
所有的版都做好了,等着邱看。老总不愧是老总,鹤发童颜,奋笔疾书,还念念不忘杨过的胳膊话题。
“杨过的胳膊是谁砍的?”“郭芙”“那她是用倚天剑砍的吗?”“…………”
小羊跟我说这段时,我仔细地、狠狠地想了一会儿:杨过断臂那会儿,倚天剑到底在哪里?
 
2:50
最后一个版签掉了。老总还是一个字一个字点着签的。签完抬头,看钟:“哇塞!提一口真气!啊~真气!”说完,继续鹤发童颜奋笔疾书他的封面笔记。
我已经不行了,真气尽泻。马英九版杨过的结局,明天再来看好了。。
 
晚安,各位亲爱的战友和观众们。
 
补记:
临走,被老总叫住:封面笔记的标题,叫“马英九不褪色的守宫砂”好不好?
我天,这哪儿跟哪儿啊。
 
——2007年8月16日,星期三,编辑部阿傻记,真实度九成。
 

2007年8月16日  8 张纸条儿了已经

蓝宇

 
多年之后,他们再见,言语生疏,笑容拘束。
 
捍东看着他,曾经霸气的眼神笼上一层疲惫:
“你还用那个洗发水?”
“恩。还用那个。”
捍东好似要哭了。
“真想,抱抱你啊……”
他笑了,当年孩子气的执拗变作如今的洒脱。
满满的一抱。
他主动放手,笑,轻轻一句:“你胖了。”
捍东的眼神缩紧了,压抑多年的感情终于决口。
两人紧紧抱在一起。
 
这个画面,在他死去之后,最终定格。
捍东送他,车窗外,平淡的风景一直流动,平淡的音乐一直在低唱:
“最爱你的人是我,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男人的忧伤,就像流水一样平静。
 
李安毕竟不是关锦鹏,《断背山》的细腻也毕竟不同《蓝宇》。
那是密织的丝绸,这是每一个棱角都粗糙可见的砾石。
导演自己,显然熟悉那棱角之间的每一道沟壑。
 
今天无意间翻出这部旧片,却意外地深陷其中。
许多镜头,都要暂停了回过头再看。两位演员都是我喜欢的,刘烨和胡军,毫厘之间的眼神,拿捏得让人惊叹。
喜欢刘烨的到位,年轻时的别扭和煽情,成熟后的安静和隐忍。
喜欢胡军的内敛,总要到火山爆发的时候,才能从他眼睛里看到一点点端倪。
还有以前没留意的,片子背景居然是八九年的北京。这也是香港导演的情结吧,呵呵。
 
抒发完了。
完了完了,喜欢上GAY片儿了,咋办捏。 

2007年8月11日  8 张纸条儿了已经

于丹记

      去年,这个名字走红开始,我一直刻意回避。看见于丹的新闻就关网页,看见于丹的节目就转频道,看见于丹的照片就翻页面。发展到最后,看见论语我就赶紧换书架。说不出理由,也许是我以貌取人,于丹做作的笑容,让我觉得这个女人不可能“腹有诗书气自华”。
      无奈我们的香港书展,还是把她老人家给请来了。
      百闻不如一见。见了于丹,才知道她为什么这么红。
      7月27日晚上在会展中心的于丹讲座,杨锦麟主持,座无虚席。我一直在旁站着,为了更好地瞻仰美女,也想着随时走人。结果,我还是一直站到散场。
      说说几个印象吧:
 
      一、于丹的口才太好了。
      诗词歌赋,老庄孔孟,结合鸡毛蒜皮的寻常百姓事,信手拈来,随意糅合,入情入理。时而雄辩滔滔,时而细致生动,时而炫技地诵读大段诗文,时而煽情地讲两个“我小时候……”、“一个老人家……”的小故事。可怜香港观众,何曾见过这等阵仗?台下诸人一个个目不转晴面带诡异微笑,两手微合随时准备演奏雷鸣般的掌声。这样的场景,让有些同胞似曾相识吧?呵呵,不过于丹还是比新东方老师牛。人家讲两个半钟头,不要说没有破绽,连一个破句都没有啊,起承转合,落地一字不改就是好文章,开头、收尾极精彩,且落落大方,还懂得强调独立的思想。不光如此,现场被个别保持清醒的观众怀疑,被老杨刁难,这姐姐化解得那叫一个巧妙,像徐志摩一样挥挥衣袖,云还在你那儿,彩早已经加诸我身。
 
      二、于丹真CCTV。
      口才好和CCTV得分开来说了,CCTV真该好好反省一下。尽管是在香港湾仔,尽管还有老杨在时不时地舒缓气氛,尽管这活动和北京一点关系都没有,整场讲座还是弥漫着浓烈的CCTV味道。于丹就是有这能耐。她使用标准的播音腔,“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那种,抑扬顿挫,疏急有致,气只发一半,以微笑嘴形收尾每一句话;她穿着标准的CCTV盛装,中式元素名牌小西装,价格不菲,估计得个把万;她身体微微前倾坐在沙发上,屁股只坐三分之二,颔首挺胸,讲话时一手微微扬起,不讲话时则两手交叉相握于膝前;她永远记得对向她举起的相机微笑,不管来自记者还是来自观众席,不管当时她正在演讲最高潮还是被刁难得最紧张。其实就是两个字,CCTV追求的最高境界:“端庄”,以为国人表率。
 
      三、香港观众真喜欢于丹。
      于丹姐姐在台上字正腔圆、眼睛都不眨地连甩出几百字古文来,我还在担心,香港的朋友能喜欢嘛。结果还不到半场呢,那掌声之发自肺腑,从气浪都可以感觉到了。最经典的是下半场时,一个观众手机响了,起身出去接,手机随着他在会场的跑动响了一路。——当然,谁的讲座手机响都是不道德的——可问题是,这位观众跑出去的同时,我惊讶地看到全场,几乎是全场几百个人的眼睛都愤怒地盯着他,那表情就像盯着一个敌人一样。吓到我了。小作家胡淑雯的讲座,有人堂而皇之接手机;大作家莫言的讲座,有人手机响,也没见谁扭头看一眼的。于丹的号召力真是强,跟传教一样……
 
      四、杨锦麟老先生太可爱了。
      能感觉到老杨从感情上很不甩于丹,从理性上很佩服她的口才和“端庄”。不过老杨还是想方设法地再用同样“端庄”的问题去消解于丹的神圣感,两人一来一回得很精彩,只是到这会儿,我竟然都记不得几个具体的问题了:(。就记得演讲中,于丹举例,说2006年自己当“感动中国”的评委时看见一个乡村的普通女人,十年如一日,义务赡养村里好几对孤寡老人,她说她天天去给一对孤寡老人做饭,做了八年,这两个老人终于有一天拿出一瓶安眠药,当着女人的面扔进了炉子,哭着说:娃啊,这安眠药我们藏了八年了,本来准备等我俩都不能动的时候就自我了断,现在有你,这药再也用不着了。说到此处,于丹说:“富人这么做叫慈善,穷人能这么做,就是圣贤。”全场掌声雷动。老杨亦点头、鼓掌,不忘幽幽加一句:“这个女人能感动中国,还应该感谢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啊……”
     
      综上,一个简单的感觉,于丹不简单。
      我看到有记者用“清泉”形容她的演讲,用“清纯”、“可爱”形容她的笑容或者为人,都呕吐不止。对她的演讲或是个人,你都可以不吝美好的词语,精彩啊,美丽啊,聪明啊,动人啊,但和“清纯”绝对是十万八千里。这个女人聪明绝顶,也世故精明的紧。我相信,她也并非如很多人想象的,真得把论语、庄子理解得多么庸俗。她自己理解得一定比她讲得透,否则她无法这么滴水不漏。但她太聪明,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知道自己做什么会成功。中国老百姓不缺圣贤书,他们缺心灵鸡汤。于丹只是用了一个最昂贵的材料,给他们炖了一锅鸡汤。至于有人说她浪费,她也完全有理由:千年人参藏在抽屉里,就给几个掉了牙的老先生闻闻,岂不可惜?
      论语、庄子,既然炖成了鸡汤,肯定也就只最最表面的味道了,那就是生活智慧。至于生命、困境、家、国、天下,又深又难的话题,吃力不讨好的话题,聪明如于丹,怎么会提呢。
 
      远远地,我看着台上微笑的于丹,突然想到一个词:“母仪天下”。这是我党多么喜欢的一种楷模啊,圆熟、智慧、端庄,如同母仪天下的皇后。她怎么会有错误呢?可能犯错误的事情,她根本不做啊。
      只是,养一个这样的女人在家里,真不知道是什么感觉…………
      
      

2007年7月25日  21 张纸条儿了已经

变形金刚记

     变形金刚太火了,多少年没见过排长队买电影票的情景了。
     我虽然没看过变形金刚的动画片….(对,就是没童年,我还没看过圣斗士,没看过83年射雕,没看过上海滩……)
     但利落得让人眼花缭乱的变形还是让我很兴奋,如果我现在还是小孩,搞不好就爱上物理了。
     
     电影效果没得说,太棒了。硬特效做的登峰造极,每一个细节都很完美,叹为观止。    
     片子理念没得说,太美国了。
     先是镜头,z一直在叨叨,这镜头太迈克尔·贝了,那镜头太迈克尔·贝了。简言之,就是美国所有的机场都傍晚才使用,即便救苦救难也是如此。直升机总是就着美丽的夕阳缓缓升起,然后一个美国大兵英姿飒爽地跑过,满身英雄主义的金光。。还有灾难事件,在威震天的大脚踩碎无数汽车,渺小的人们痛苦地奔跑时,跑在前面的,总是那么几个金发碧眼、胸部还很大的mm。头发在飘散、身体在扭动……哎哟……“Run…. Keep running…”Chandeler和Joey流着口水的声音浮现眼前。。
     然后是故事。美国大兵在纷飞战火里打电话回国家安全局,却碰上印度人在客服中心磨磨唧唧;美国的国安看着一部诺基亚说,这是日本的手机吧,质量就是好;还有各种变着法子讽刺日本和印度的情节……
     然后是概念。
     擎天柱坐在大桥上,不忘唠唠叨叨说一句,自由民主是最重要的之类的。还有那句贯穿全片,但始终很不自然和刻意的一句话,“No sacrifice, no victory”。看完片子才明白这话将给伊拉克的美国战士们多好的鼓励阿。
     最后,美国人终于第一次,我印象中是第一次,在外星人面前显示了自己的科技实力。外星人不再像往常那么牛鼻了,他们的武器纵然先进,但还是可以被人类的战斗机、炮弹战胜的。威震天光靠擎天柱是打不赢的,打不死的美军战士和英勇的美国青年还是扮演了最关键的角色。
    
     不少人说这片子是烂片,如果按故事片的标准的确如此。前半部分太冗长,后半部分还没展开够就结束了。大名鼎鼎的威震天终场前半个小时才刚被解冻,然后就被一个没有武装的人类干掉了。影片最后,擎天柱充满悲情地要求人类把“能量方块”放进自己的胸膛,要牺牲自己保卫地球。人类保持理性,灵机一动,把方块塞进了威震天怀里,结果,威震天挂了。。。。
     好在没人会为了故事去看变形金刚,所以从市场需求上来看,这片子毕竟不辱使命。  
     走出影院,现实世界里那些肮脏的汽车都开始kikikaka的变形。为了这样的幻觉,也值得金刚一回。

2007年7月17日  3 张纸条儿了已经

冯唐、佛光、遗产

敦煌  (转载自冯唐博客http://www.bullog.cn/blogs/fengtang/

      看商周玉、看晚唐诗、看写经的小楷、看明末清初的茶壶、越来越觉得天才是弱的、想不开的、贪图简单快乐的。

      敦煌是又一个佐证。

      天真蓝,地真黄,白杨树白银子一样。导游小姑娘说,原来敦煌是绿洲,百分之五十的绿地,尽管起风沙,雨偶尔还下。我估计,就像北京现在一样。导游小姑娘说,原来敦煌是国际性枢纽大都市,集中了全球百分之六十的丝绸、大麻、玉石、僧侣和职业妇女。我估计,就像上海现在一样。导游小姑娘说,再过几年,水就没了,敦煌也就没人能住了。我想,就像高昌现在一样。

      离开大路,要开十几分钟才到莫高窟门口。门口附近最美丽的建筑是日本人捐的敦煌博物馆,和周围的山石土木浑然一体,不仔细看,感觉不到。门口还立着王道士的骨灰塔。导游小姑娘说他是民族罪人,傻到相信斯坦因是孙悟空的子孙,贪图小钱维持寺院,把经书和文物卖给这些外国人。后来王道士被人骂疯了,在沙山上跑来跑去直到死。我琢磨,王道士和我老爸差不多。我老爸相信任何新的都是好的,五十年代初回国,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为了养活八个弟妹,把一整箱Leica相机和Cartier表之类的资产阶级物件卖给国营信托商店。他现在生活规律,上午天坛,下午垂杨柳棋牌室,晚上古龙晚期小说,有朋友来的时候做他的招牌红烧肉。明显的差别是我老爸疯不了。

      莫高窟近三百多个洞窟,让人进去的不到十个。修葺好的洞窟,整齐划一,个个长得像公共厕所。讲解员小姑娘腰里别着大把的洞窟钥匙,走起路来叮当做响,仿佛售楼小姐,毫无好恶地讲解洞窟标准间的装修。

      佛们长得好看死了,这么多年,也不衰老。和现在的文艺明星类似,敦煌的佛们有三个特征。第一,不男不女。面皮粉嫩,但是长胡子。手指粗壮,但是胸部隆起。第二,衣着暴露。穿得都很少,衣服都很轻薄,很多的皱褶,繁密的花瓣一样。第三,佩戴饰物。脚串、手串、板带、项链、发箍。白玉、水晶、玛瑙、琥珀、蜜蜡、琉璃、红珊瑚、绿松石、青金石。

     车离开敦煌的时候,导游小姑娘让我看远处的山,一边是黄沙,一边是黑褐色的页岩,两边交汇处,清晰而明显的界线。导游小姑娘说,唐朝时候一个和尚,一定要去西天,走到这里,看到页岩上的金色闪光,以为自己已经到了西天,看到了佛,就住了下来,才有了敦煌。我琢磨,这个唐朝和尚或许是一时大脑脱水造成幻觉,他当时看到的佛到底是什么样子?心里要多大一个疙瘩,才需要造这么多佛像消解?他挖凿洞窟、塑造佛像时,想的是什么啊?参照的样本是十二岁寒食节的春梦还是十四岁秋游撞见的鱼玄机?

     木心说,快乐是小的,紧的,一闪一闪的。一千年前,没有棋牌室和红烧肉,一点一凿塑造佛像,漫长劳作里的快乐也应该是这样的吧,仿佛尿水小小地汇集到膀胱,括约肌收紧的肿胀,一朝释放,闪闪的佛光。

——————————————————————————

“天真蓝,地真黄,白杨树白银子一样。”“佛们长得好看死了,这么多年,也不衰老。”“修葺好的洞窟,整齐划一,个个长得像公共厕所。”“一朝释放,闪闪的佛光。 ”“天才是弱的、想不开的、贪图简单快乐的。” 冯唐的字儿,真是让人抵挡不了。

快乐是小的,紧的,一闪一闪的。太精辟了。

可以解释为啥每次看到美好的东西,俺都要呻吟而不是微笑了,哈哈。

由此文联想到一个相对沉重的话题,在长平的博客上看到的:

“从文明的角度说,中国一个让人激动的地方。但是从遗产保护的角度说,中国几乎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地方。凡是有一点文化的东西,都会被政府关起来。这一关,不仅是门票的问题,更是让文化从百姓生活中隔离出去了,抽空了。有人说,博物馆已经代替教堂,成为伦敦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有谁敢说,故宫是北京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国外的博物馆多半不收钱)

“几年前成都市内发现了规模巨大的金沙遗址,来自商代的历史现场,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啊。前不久我去参观了新建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发现门票竟然要80元。就相对值来说,比雅典卫城要贵十多倍。这不明摆着拒绝普通市民参观吗?或者让他们一辈子就去一回?它的后果就是,我所认识的成都人,没有一个人去过。对于多数成都市民来说,等于没有这个文化。”

“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但是美国人一直生活在短短的历史之中,随处可见一所普通的小学校墙上写着“建于1825年”之类。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到哪里去了?我以前认为,要么被毁坏了,要么被关起来了。现在我多了一点认识,那就是关起来的部分也在继续被毁坏。”

“中国还有150多个地方排着长队申报世界遗产,但谁心里都明白,这不是为了保护文化,而是为了出卖文化,变文化为商业。很多年之后,人们会发现,这是世界遗产保护史上的一个污点。”

2007年7月11日  9 张纸条儿了已经

日子过的.

     深夜,踏进家门。风子看见我,扭头就对艺mm说:阿傻都回来了,你还不睡?
     ……
     日子过的,就这样星星月亮的了。
 
     两点吃的午饭,吃了一半被电话叫回去,看着盘子里的鸡块很馋。
     十一点半吃的晚饭,河粉,吃了一半河粉被泡得很肥,作罢。
     上星期的惨痛教训至今徘徊在脑海里,告诫自己,再也不能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分钟了。
     这星期冰点的采访很顺利。前天跑了趟中文,昨天跑了趟岭南(靠,岭南,屯门阿!),今天跑了趟港大。
     在港岛新界来回穿插,掏了两百多块打车钱,感觉很迅驰。
     偏偏地,周刊的工作超级忙。六十多页的书展特刊,算我一共就三个人搞,感觉像是回到了《岭南人》时代。
     周六还要上班,整天,nnd。
     很担心这周的稿子又写不完。一定不可以啊。
 
     坐在回家的巴士上,窗外街灯妖媚。
     我撑着沉重的脑袋,在后视镜里瞥见自己,恍然了一会儿。
 
     这日子过得,哪是如梭啊,分明就是压马路的卡车轮子。我就是那种,卡车都碾不坏的国产床垫~~很牛的~~ 
 
     (补纪念七·七事变七十周年。)
    

2007年7月7日  7 张纸条儿了已经

好玩儿的设计

since1984那里转过来的一些好玩儿的设计:
 
00002.jpg

culla-belly-02.jpg

人性化的婴儿床——不过爸爸妈妈估计没法睡了…… 

leagues_it.jpg

这个我喜欢,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二万里》意大利限量纪念版(Jules Verne,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Paolo Orsacchini设计。书是防水纸做的,泡在一袋海水里。当然不实用啦,真要看的话得捞出来晾干——估计气味不会太好……

 ot206_012.jpg

一个时钟加日程表,到处都可以写写画画,很漂亮实用——可惜压力从此如影随形……

dog500×353.jpg

书架——貌似也可以放在床上当饭桌,狗狗头上可以放一碗汤……

 

 011.jpg

这个超级“狗性化”,赞一个!

作者介绍说:这是最自然最有效的排解您的狗狗的性需求的方式……继我看到的狗狗喝的啤酒、狗狗看的书本之后,这个狗狗的情趣玩具最酷。狗狗没有老婆也没有二奶,困在家里有点生理需求也是正常的哈。

new_lick.jpg

这也是Mr.P的。就像1984说的,恶心了点儿…… 

ISSEY,MIYAKE,OVO,三宅一生,卵,手表

三宅一生的表,100米防水,隐藏式指针,立体的刻度——没啥,就是好看…… 

 

香皂!这是香皂!……

Bendable,Interior,Objects,for,Office

他们管这个叫七巧板。一块大板上,掰下来一块块小板,折叠,可以变笔架、名片盒和卡片底座。 

墙壁装饰——可以做个挠痒痒的手,痒了就去蹭蹭……

Eyewear,Stitch,太阳镜,十字绣,个性

这个十字绣镜框挺适合陷入爱河的mm的。绣一个给gg,不可以太夸张,不然gg怎么见人……

display_image.jpg

Andy应该喜欢这个,《肖申克的救赎》的秘密。据说是真正的废书做的,其实不是废书又如何,高中时就该把政治课本挖了,嵌本小说进去…… 

dragon,speaker

音响——那些一本正经的石狮子要做成这样就好了,放些莺莺燕燕的歌曲,有利社会和谐……

日历,calander,碎纸机Chrono,shredder 

这个日历叫“逝者如斯”,翻页不可逆,翻了就自动撕碎——太残酷了……

 

设计,其实就是一点点的漫不经心……

 

这个有点少儿不宜。不过应该没有未成年人在看我的博客吧?设计还是很好玩儿的,不解释了,看http://www.ohmibod.com/吧。

Diana Lin的抱怀灯,喜欢啊,很暖和的样子……只是不要像我的笔记本那么烫就好了……

2007年6月26日  8 张纸条儿了已经

夜晚十点,回家

柴湾,一直挺喜欢这名字的,透着些蛮荒。这是我第一份工作的地址。
 
这里总有巨大的墙,夜晚树影在墙上跳舞,很妩媚。
记得有一面,橙黄的街灯和凝白的月光总是从默契的角度,把它点成柠檬色。
墙边还有粉红色的铁门,红酒兑雪碧的那种颜色。
 
这里是旧工业区,香港还是制造业天堂的时候,这里曾经辉煌过。
那时到现在,已经三十年。
彼时轰鸣的巨大工厂,如今驯良地趴在纵横的马路之间,在黑夜里,好像沉睡的兽。
兽已经没有眼睛了。
车库裸露,窗户裸露,填满黑暗。
他们说香港警匪片里许多杀人灭口的故事都在这里拍
——可这里多安详啊,像年老的大狗,躺下,闭眼,不离不弃。
 
夜晚十点的车速很快。过马路的时候,扭头,路灯和月光会交织成一种奇怪的色彩,一瞬间的失明。
卡车总是喘着粗糙的气,双层巴士则像满载而归的绅士,趾高气昂。
我错过过好多趟巴士。
稍稍慢一点抬手,85路就飞驰而过,只留下裹杂着汽油味的热气,令人窒息。
 
今天我想早回家。
今天我不想错过巴士。
于是我早早取下耳机,
让空气咽下这个女孩年轻的声音:
“想把我唱给你听,趁现在年少如花……”
 
我已经不年少
还能唱吗
愿意听吗……
 
85路来了,轰鸣而来,吞下一切情绪。这次,我没有错过。
 

2007年6月25日  一张纸条儿了已经

二楼书店

还记得书本的气味吗? 
■ 艾墨
   
    在香港逛街,是种奇妙的体验。一方面,是狭窄的街道,五光十色的店铺,巨型广告牌,人声鼎沸,向资本主义的极限无限靠拢;另一方面,则是不小心抬头,在各类丰乳肥臀的美女广告之间,发现一些小小的,诸如“田园”、“梅馨”、“榆林”、“乐文”之类雅致的招贴。于是,顺着指引,在明亮堂皇的店铺间,找到阴暗狭窄的楼梯,扶摇而上,二楼、三楼,甚至五楼、七楼,一道简陋的小门,推开,书香满屋。
     这些小书店被人们统称“二楼书店”。商业店铺横扫街道,书店往楼上楼逃亡,颠沛流离,却生生不息——这样带有象征色彩的意象,几乎成了香港独特的文化景观。
     “二楼书店”创始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早的一批,诸如文艺书屋、新亚书店、环球书屋、一山书屋、创作书屋等等,是一批香港的知识分子深感文化土壤贫瘠,希望借书店进行社会启蒙,寻找知音。由于租金便宜,独立经营的小书店往往开在二楼、三楼,“酒香不怕巷子深”——那个年代,书店主人捧出的好酒是齐刷刷的文史哲,台版或英文。
      当时,在封闭的大陆之外,香港的中华文化启蒙几乎全部倚赖台湾。书架上充满闪光的名字:李敖、柏杨、余光中、张爱玲、于梨华、白先勇、聂华苓、刘绍铭、王文兴、欧阳子、叶维廉、王尚义、席德进、司马中原、梁实秋、林语堂、何秀煌、殷海光等等。今天活跃在香港学术及文化界的许多名人:吕大乐、许宝强、陈冠中、梁文道、刘细良、马家辉、昆南、朗天、钟伟民、陈德锦等,都是当年书店里,孜孜以求的常客。
     而说到英文书店,直到今天,文化人依然会向你第一推荐的,是那个已经故去的“曙光”,而不是老牌的中环图书中心,或者尖沙咀辰冲书局。许多人说,当年设在湾仔庄士敦道青文书屋里的“曙光书店”,是香港最不可替代的英文书店。曙光的老板马国明是本雅明迷,在他那里可以找到新左派、罗兰·巴特、德里达、福柯和完整的本雅明,二十八年的漫长时光里,影响了整整两代香港读书人。陈冠中在《我这一代香港人》中,不忘给“曙光”以礼赞:“像我这样的人不会太多,不可能有一家像旧金山城市之光这类书店来专门满足我们。不可能?偏偏就有个马国明,开了家曙光图书公司,专卖这类英文书,而且挑选之精准永远超过我的期待。……它长期纳入我的生活地图里,让我知道郁闷的时候有个地方可去,吊住我这样在香港的英文读书人的命。……真是一个人可以让世界———至少是我的生活世界———不一样,没有马国明这样的一个人,香港压根儿自始不会有这类书店,曙光能够出现在香港,坚持存活多年,不大不小是奇迹,也是多元香港的光荣见证。”
      2006年,“曙光”结业。同期告别的还有三十年前一帮青年文学爱好者创办的中文书店“青文”,还有更早告别的“洪叶”。前后一年,报纸读书版弥漫着伤感的情绪:“青文已老,正如当年常在书店内打混的文艺青年统统已非青年。当青文不再青春,便是说再见的时候了。”“别了曙光,别了马老板。也别了一个年代。”“一切随风,洪叶落。”“火烧书香地……”
      小书店结业的原因,不外乎些俗事:租约期满,租金升高,网络书店兴起,买书人少了,读书人少了……二楼书店,因为在二楼,生得默默无闻,走得也无声无息。“青文”曾经坚持独立出版;“洪叶”曾是一对夫妇的姓氏组合,夫妇离婚,妻子开了书店,坚守十年终究不敌市场的冲刷……这些故事,除了顽固的读书人在报纸最不起眼的板块絮絮叨叨,实在也是没有人再记得。
      它们曾经在哪里?在湾仔吗?在旺角吗?在铜锣湾吗?繁华之地依旧繁华,谁会去理会陈旧楼梯上,那一点点梦想破碎的声音。香港,原本就信打拼,不信梦想。
      但这样说,着实也底气不足。走去旺角,著名的西洋菜街,最繁华的地段,八九十年代开起来的“田园”、“榆林”、“乐文”依然坚守着,还有新开起来的“梅馨”,纵然开到了七层楼,也总算是保留一方天地。穿过密集的人群和潮湿的空气,上楼买书的心情,依然如约会般惊喜。台版社科人文书依然是他们的阵地,简体字的优秀图书,逐渐也能觅到踪迹,八折、九折,是一点小小的心意。
      还有铜锣湾,2004年新开的这家“阿麦书房”。“还记得书本的气味吗?”恩平道狭窄的楼梯转角处,一张温暖的海报指引你来到“阿麦”。空气里的浅吟低唱,屋角放置CD的大冰箱,推荐台上常驻的本土出版、独立出版,书架上永不下架的贝鲁特、卡尔维诺——“阿麦”的老板James很低调地说:我不是文化人,我只是想要坚持我的书店不那么大众。
      你可以说“阿麦”小资,可以说这里的严肃思想,相比三十年前的青文、曙光差了许多,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坚持。在这里站立许久,那感觉是相同的:这里没有老板与顾客,只有爱书人。
      人人叫香港是“文化沙漠”,然而,“沙漠之所以美丽,是它在什么地方隐藏着一眼井”——小王子的这句话,却给了香港最好的注解。二楼书店是香港的井,读书人的坚持,也因此在这个商业都会,愈显可贵。
 
    @阿麥
 
     @序言

2007年6月19日  5 张纸条儿了已经

« 早先的文章 最近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