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宇

 
多年之后,他们再见,言语生疏,笑容拘束。
 
捍东看着他,曾经霸气的眼神笼上一层疲惫:
“你还用那个洗发水?”
“恩。还用那个。”
捍东好似要哭了。
“真想,抱抱你啊……”
他笑了,当年孩子气的执拗变作如今的洒脱。
满满的一抱。
他主动放手,笑,轻轻一句:“你胖了。”
捍东的眼神缩紧了,压抑多年的感情终于决口。
两人紧紧抱在一起。
 
这个画面,在他死去之后,最终定格。
捍东送他,车窗外,平淡的风景一直流动,平淡的音乐一直在低唱:
“最爱你的人是我,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男人的忧伤,就像流水一样平静。
 
李安毕竟不是关锦鹏,《断背山》的细腻也毕竟不同《蓝宇》。
那是密织的丝绸,这是每一个棱角都粗糙可见的砾石。
导演自己,显然熟悉那棱角之间的每一道沟壑。
 
今天无意间翻出这部旧片,却意外地深陷其中。
许多镜头,都要暂停了回过头再看。两位演员都是我喜欢的,刘烨和胡军,毫厘之间的眼神,拿捏得让人惊叹。
喜欢刘烨的到位,年轻时的别扭和煽情,成熟后的安静和隐忍。
喜欢胡军的内敛,总要到火山爆发的时候,才能从他眼睛里看到一点点端倪。
还有以前没留意的,片子背景居然是八九年的北京。这也是香港导演的情结吧,呵呵。
 
抒发完了。
完了完了,喜欢上GAY片儿了,咋办捏。 

2007年8月11日  8 张纸条儿了已经

于丹记

      去年,这个名字走红开始,我一直刻意回避。看见于丹的新闻就关网页,看见于丹的节目就转频道,看见于丹的照片就翻页面。发展到最后,看见论语我就赶紧换书架。说不出理由,也许是我以貌取人,于丹做作的笑容,让我觉得这个女人不可能“腹有诗书气自华”。
      无奈我们的香港书展,还是把她老人家给请来了。
      百闻不如一见。见了于丹,才知道她为什么这么红。
      7月27日晚上在会展中心的于丹讲座,杨锦麟主持,座无虚席。我一直在旁站着,为了更好地瞻仰美女,也想着随时走人。结果,我还是一直站到散场。
      说说几个印象吧:
 
      一、于丹的口才太好了。
      诗词歌赋,老庄孔孟,结合鸡毛蒜皮的寻常百姓事,信手拈来,随意糅合,入情入理。时而雄辩滔滔,时而细致生动,时而炫技地诵读大段诗文,时而煽情地讲两个“我小时候……”、“一个老人家……”的小故事。可怜香港观众,何曾见过这等阵仗?台下诸人一个个目不转晴面带诡异微笑,两手微合随时准备演奏雷鸣般的掌声。这样的场景,让有些同胞似曾相识吧?呵呵,不过于丹还是比新东方老师牛。人家讲两个半钟头,不要说没有破绽,连一个破句都没有啊,起承转合,落地一字不改就是好文章,开头、收尾极精彩,且落落大方,还懂得强调独立的思想。不光如此,现场被个别保持清醒的观众怀疑,被老杨刁难,这姐姐化解得那叫一个巧妙,像徐志摩一样挥挥衣袖,云还在你那儿,彩早已经加诸我身。
 
      二、于丹真CCTV。
      口才好和CCTV得分开来说了,CCTV真该好好反省一下。尽管是在香港湾仔,尽管还有老杨在时不时地舒缓气氛,尽管这活动和北京一点关系都没有,整场讲座还是弥漫着浓烈的CCTV味道。于丹就是有这能耐。她使用标准的播音腔,“中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那种,抑扬顿挫,疏急有致,气只发一半,以微笑嘴形收尾每一句话;她穿着标准的CCTV盛装,中式元素名牌小西装,价格不菲,估计得个把万;她身体微微前倾坐在沙发上,屁股只坐三分之二,颔首挺胸,讲话时一手微微扬起,不讲话时则两手交叉相握于膝前;她永远记得对向她举起的相机微笑,不管来自记者还是来自观众席,不管当时她正在演讲最高潮还是被刁难得最紧张。其实就是两个字,CCTV追求的最高境界:“端庄”,以为国人表率。
 
      三、香港观众真喜欢于丹。
      于丹姐姐在台上字正腔圆、眼睛都不眨地连甩出几百字古文来,我还在担心,香港的朋友能喜欢嘛。结果还不到半场呢,那掌声之发自肺腑,从气浪都可以感觉到了。最经典的是下半场时,一个观众手机响了,起身出去接,手机随着他在会场的跑动响了一路。——当然,谁的讲座手机响都是不道德的——可问题是,这位观众跑出去的同时,我惊讶地看到全场,几乎是全场几百个人的眼睛都愤怒地盯着他,那表情就像盯着一个敌人一样。吓到我了。小作家胡淑雯的讲座,有人堂而皇之接手机;大作家莫言的讲座,有人手机响,也没见谁扭头看一眼的。于丹的号召力真是强,跟传教一样……
 
      四、杨锦麟老先生太可爱了。
      能感觉到老杨从感情上很不甩于丹,从理性上很佩服她的口才和“端庄”。不过老杨还是想方设法地再用同样“端庄”的问题去消解于丹的神圣感,两人一来一回得很精彩,只是到这会儿,我竟然都记不得几个具体的问题了:(。就记得演讲中,于丹举例,说2006年自己当“感动中国”的评委时看见一个乡村的普通女人,十年如一日,义务赡养村里好几对孤寡老人,她说她天天去给一对孤寡老人做饭,做了八年,这两个老人终于有一天拿出一瓶安眠药,当着女人的面扔进了炉子,哭着说:娃啊,这安眠药我们藏了八年了,本来准备等我俩都不能动的时候就自我了断,现在有你,这药再也用不着了。说到此处,于丹说:“富人这么做叫慈善,穷人能这么做,就是圣贤。”全场掌声雷动。老杨亦点头、鼓掌,不忘幽幽加一句:“这个女人能感动中国,还应该感谢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啊……”
     
      综上,一个简单的感觉,于丹不简单。
      我看到有记者用“清泉”形容她的演讲,用“清纯”、“可爱”形容她的笑容或者为人,都呕吐不止。对她的演讲或是个人,你都可以不吝美好的词语,精彩啊,美丽啊,聪明啊,动人啊,但和“清纯”绝对是十万八千里。这个女人聪明绝顶,也世故精明的紧。我相信,她也并非如很多人想象的,真得把论语、庄子理解得多么庸俗。她自己理解得一定比她讲得透,否则她无法这么滴水不漏。但她太聪明,她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知道自己做什么会成功。中国老百姓不缺圣贤书,他们缺心灵鸡汤。于丹只是用了一个最昂贵的材料,给他们炖了一锅鸡汤。至于有人说她浪费,她也完全有理由:千年人参藏在抽屉里,就给几个掉了牙的老先生闻闻,岂不可惜?
      论语、庄子,既然炖成了鸡汤,肯定也就只最最表面的味道了,那就是生活智慧。至于生命、困境、家、国、天下,又深又难的话题,吃力不讨好的话题,聪明如于丹,怎么会提呢。
 
      远远地,我看着台上微笑的于丹,突然想到一个词:“母仪天下”。这是我党多么喜欢的一种楷模啊,圆熟、智慧、端庄,如同母仪天下的皇后。她怎么会有错误呢?可能犯错误的事情,她根本不做啊。
      只是,养一个这样的女人在家里,真不知道是什么感觉…………
      
      

2007年7月25日  21 张纸条儿了已经

变形金刚记

     变形金刚太火了,多少年没见过排长队买电影票的情景了。
     我虽然没看过变形金刚的动画片….(对,就是没童年,我还没看过圣斗士,没看过83年射雕,没看过上海滩……)
     但利落得让人眼花缭乱的变形还是让我很兴奋,如果我现在还是小孩,搞不好就爱上物理了。
     
     电影效果没得说,太棒了。硬特效做的登峰造极,每一个细节都很完美,叹为观止。    
     片子理念没得说,太美国了。
     先是镜头,z一直在叨叨,这镜头太迈克尔·贝了,那镜头太迈克尔·贝了。简言之,就是美国所有的机场都傍晚才使用,即便救苦救难也是如此。直升机总是就着美丽的夕阳缓缓升起,然后一个美国大兵英姿飒爽地跑过,满身英雄主义的金光。。还有灾难事件,在威震天的大脚踩碎无数汽车,渺小的人们痛苦地奔跑时,跑在前面的,总是那么几个金发碧眼、胸部还很大的mm。头发在飘散、身体在扭动……哎哟……“Run…. Keep running…”Chandeler和Joey流着口水的声音浮现眼前。。
     然后是故事。美国大兵在纷飞战火里打电话回国家安全局,却碰上印度人在客服中心磨磨唧唧;美国的国安看着一部诺基亚说,这是日本的手机吧,质量就是好;还有各种变着法子讽刺日本和印度的情节……
     然后是概念。
     擎天柱坐在大桥上,不忘唠唠叨叨说一句,自由民主是最重要的之类的。还有那句贯穿全片,但始终很不自然和刻意的一句话,“No sacrifice, no victory”。看完片子才明白这话将给伊拉克的美国战士们多好的鼓励阿。
     最后,美国人终于第一次,我印象中是第一次,在外星人面前显示了自己的科技实力。外星人不再像往常那么牛鼻了,他们的武器纵然先进,但还是可以被人类的战斗机、炮弹战胜的。威震天光靠擎天柱是打不赢的,打不死的美军战士和英勇的美国青年还是扮演了最关键的角色。
    
     不少人说这片子是烂片,如果按故事片的标准的确如此。前半部分太冗长,后半部分还没展开够就结束了。大名鼎鼎的威震天终场前半个小时才刚被解冻,然后就被一个没有武装的人类干掉了。影片最后,擎天柱充满悲情地要求人类把“能量方块”放进自己的胸膛,要牺牲自己保卫地球。人类保持理性,灵机一动,把方块塞进了威震天怀里,结果,威震天挂了。。。。
     好在没人会为了故事去看变形金刚,所以从市场需求上来看,这片子毕竟不辱使命。  
     走出影院,现实世界里那些肮脏的汽车都开始kikikaka的变形。为了这样的幻觉,也值得金刚一回。

2007年7月17日  3 张纸条儿了已经

冯唐、佛光、遗产

敦煌  (转载自冯唐博客http://www.bullog.cn/blogs/fengtang/

      看商周玉、看晚唐诗、看写经的小楷、看明末清初的茶壶、越来越觉得天才是弱的、想不开的、贪图简单快乐的。

      敦煌是又一个佐证。

      天真蓝,地真黄,白杨树白银子一样。导游小姑娘说,原来敦煌是绿洲,百分之五十的绿地,尽管起风沙,雨偶尔还下。我估计,就像北京现在一样。导游小姑娘说,原来敦煌是国际性枢纽大都市,集中了全球百分之六十的丝绸、大麻、玉石、僧侣和职业妇女。我估计,就像上海现在一样。导游小姑娘说,再过几年,水就没了,敦煌也就没人能住了。我想,就像高昌现在一样。

      离开大路,要开十几分钟才到莫高窟门口。门口附近最美丽的建筑是日本人捐的敦煌博物馆,和周围的山石土木浑然一体,不仔细看,感觉不到。门口还立着王道士的骨灰塔。导游小姑娘说他是民族罪人,傻到相信斯坦因是孙悟空的子孙,贪图小钱维持寺院,把经书和文物卖给这些外国人。后来王道士被人骂疯了,在沙山上跑来跑去直到死。我琢磨,王道士和我老爸差不多。我老爸相信任何新的都是好的,五十年代初回国,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为了养活八个弟妹,把一整箱Leica相机和Cartier表之类的资产阶级物件卖给国营信托商店。他现在生活规律,上午天坛,下午垂杨柳棋牌室,晚上古龙晚期小说,有朋友来的时候做他的招牌红烧肉。明显的差别是我老爸疯不了。

      莫高窟近三百多个洞窟,让人进去的不到十个。修葺好的洞窟,整齐划一,个个长得像公共厕所。讲解员小姑娘腰里别着大把的洞窟钥匙,走起路来叮当做响,仿佛售楼小姐,毫无好恶地讲解洞窟标准间的装修。

      佛们长得好看死了,这么多年,也不衰老。和现在的文艺明星类似,敦煌的佛们有三个特征。第一,不男不女。面皮粉嫩,但是长胡子。手指粗壮,但是胸部隆起。第二,衣着暴露。穿得都很少,衣服都很轻薄,很多的皱褶,繁密的花瓣一样。第三,佩戴饰物。脚串、手串、板带、项链、发箍。白玉、水晶、玛瑙、琥珀、蜜蜡、琉璃、红珊瑚、绿松石、青金石。

     车离开敦煌的时候,导游小姑娘让我看远处的山,一边是黄沙,一边是黑褐色的页岩,两边交汇处,清晰而明显的界线。导游小姑娘说,唐朝时候一个和尚,一定要去西天,走到这里,看到页岩上的金色闪光,以为自己已经到了西天,看到了佛,就住了下来,才有了敦煌。我琢磨,这个唐朝和尚或许是一时大脑脱水造成幻觉,他当时看到的佛到底是什么样子?心里要多大一个疙瘩,才需要造这么多佛像消解?他挖凿洞窟、塑造佛像时,想的是什么啊?参照的样本是十二岁寒食节的春梦还是十四岁秋游撞见的鱼玄机?

     木心说,快乐是小的,紧的,一闪一闪的。一千年前,没有棋牌室和红烧肉,一点一凿塑造佛像,漫长劳作里的快乐也应该是这样的吧,仿佛尿水小小地汇集到膀胱,括约肌收紧的肿胀,一朝释放,闪闪的佛光。

——————————————————————————

“天真蓝,地真黄,白杨树白银子一样。”“佛们长得好看死了,这么多年,也不衰老。”“修葺好的洞窟,整齐划一,个个长得像公共厕所。”“一朝释放,闪闪的佛光。 ”“天才是弱的、想不开的、贪图简单快乐的。” 冯唐的字儿,真是让人抵挡不了。

快乐是小的,紧的,一闪一闪的。太精辟了。

可以解释为啥每次看到美好的东西,俺都要呻吟而不是微笑了,哈哈。

由此文联想到一个相对沉重的话题,在长平的博客上看到的:

“从文明的角度说,中国一个让人激动的地方。但是从遗产保护的角度说,中国几乎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地方。凡是有一点文化的东西,都会被政府关起来。这一关,不仅是门票的问题,更是让文化从百姓生活中隔离出去了,抽空了。有人说,博物馆已经代替教堂,成为伦敦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有谁敢说,故宫是北京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国外的博物馆多半不收钱)

“几年前成都市内发现了规模巨大的金沙遗址,来自商代的历史现场,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啊。前不久我去参观了新建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发现门票竟然要80元。就相对值来说,比雅典卫城要贵十多倍。这不明摆着拒绝普通市民参观吗?或者让他们一辈子就去一回?它的后果就是,我所认识的成都人,没有一个人去过。对于多数成都市民来说,等于没有这个文化。”

“美国是一个历史很短的国家,但是美国人一直生活在短短的历史之中,随处可见一所普通的小学校墙上写着“建于1825年”之类。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到哪里去了?我以前认为,要么被毁坏了,要么被关起来了。现在我多了一点认识,那就是关起来的部分也在继续被毁坏。”

“中国还有150多个地方排着长队申报世界遗产,但谁心里都明白,这不是为了保护文化,而是为了出卖文化,变文化为商业。很多年之后,人们会发现,这是世界遗产保护史上的一个污点。”

2007年7月11日  9 张纸条儿了已经

日子过的.

     深夜,踏进家门。风子看见我,扭头就对艺mm说:阿傻都回来了,你还不睡?
     ……
     日子过的,就这样星星月亮的了。
 
     两点吃的午饭,吃了一半被电话叫回去,看着盘子里的鸡块很馋。
     十一点半吃的晚饭,河粉,吃了一半河粉被泡得很肥,作罢。
     上星期的惨痛教训至今徘徊在脑海里,告诫自己,再也不能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分钟了。
     这星期冰点的采访很顺利。前天跑了趟中文,昨天跑了趟岭南(靠,岭南,屯门阿!),今天跑了趟港大。
     在港岛新界来回穿插,掏了两百多块打车钱,感觉很迅驰。
     偏偏地,周刊的工作超级忙。六十多页的书展特刊,算我一共就三个人搞,感觉像是回到了《岭南人》时代。
     周六还要上班,整天,nnd。
     很担心这周的稿子又写不完。一定不可以啊。
 
     坐在回家的巴士上,窗外街灯妖媚。
     我撑着沉重的脑袋,在后视镜里瞥见自己,恍然了一会儿。
 
     这日子过得,哪是如梭啊,分明就是压马路的卡车轮子。我就是那种,卡车都碾不坏的国产床垫~~很牛的~~ 
 
     (补纪念七·七事变七十周年。)
    

2007年7月7日  7 张纸条儿了已经

好玩儿的设计

since1984那里转过来的一些好玩儿的设计:
 
00002.jpg

culla-belly-02.jpg

人性化的婴儿床——不过爸爸妈妈估计没法睡了…… 

leagues_it.jpg

这个我喜欢,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二万里》意大利限量纪念版(Jules Verne,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Paolo Orsacchini设计。书是防水纸做的,泡在一袋海水里。当然不实用啦,真要看的话得捞出来晾干——估计气味不会太好……

 ot206_012.jpg

一个时钟加日程表,到处都可以写写画画,很漂亮实用——可惜压力从此如影随形……

dog500×353.jpg

书架——貌似也可以放在床上当饭桌,狗狗头上可以放一碗汤……

 

 011.jpg

这个超级“狗性化”,赞一个!

作者介绍说:这是最自然最有效的排解您的狗狗的性需求的方式……继我看到的狗狗喝的啤酒、狗狗看的书本之后,这个狗狗的情趣玩具最酷。狗狗没有老婆也没有二奶,困在家里有点生理需求也是正常的哈。

new_lick.jpg

这也是Mr.P的。就像1984说的,恶心了点儿…… 

ISSEY,MIYAKE,OVO,三宅一生,卵,手表

三宅一生的表,100米防水,隐藏式指针,立体的刻度——没啥,就是好看…… 

 

香皂!这是香皂!……

Bendable,Interior,Objects,for,Office

他们管这个叫七巧板。一块大板上,掰下来一块块小板,折叠,可以变笔架、名片盒和卡片底座。 

墙壁装饰——可以做个挠痒痒的手,痒了就去蹭蹭……

Eyewear,Stitch,太阳镜,十字绣,个性

这个十字绣镜框挺适合陷入爱河的mm的。绣一个给gg,不可以太夸张,不然gg怎么见人……

display_image.jpg

Andy应该喜欢这个,《肖申克的救赎》的秘密。据说是真正的废书做的,其实不是废书又如何,高中时就该把政治课本挖了,嵌本小说进去…… 

dragon,speaker

音响——那些一本正经的石狮子要做成这样就好了,放些莺莺燕燕的歌曲,有利社会和谐……

日历,calander,碎纸机Chrono,shredder 

这个日历叫“逝者如斯”,翻页不可逆,翻了就自动撕碎——太残酷了……

 

设计,其实就是一点点的漫不经心……

 

这个有点少儿不宜。不过应该没有未成年人在看我的博客吧?设计还是很好玩儿的,不解释了,看http://www.ohmibod.com/吧。

Diana Lin的抱怀灯,喜欢啊,很暖和的样子……只是不要像我的笔记本那么烫就好了……

2007年6月26日  8 张纸条儿了已经

夜晚十点,回家

柴湾,一直挺喜欢这名字的,透着些蛮荒。这是我第一份工作的地址。
 
这里总有巨大的墙,夜晚树影在墙上跳舞,很妩媚。
记得有一面,橙黄的街灯和凝白的月光总是从默契的角度,把它点成柠檬色。
墙边还有粉红色的铁门,红酒兑雪碧的那种颜色。
 
这里是旧工业区,香港还是制造业天堂的时候,这里曾经辉煌过。
那时到现在,已经三十年。
彼时轰鸣的巨大工厂,如今驯良地趴在纵横的马路之间,在黑夜里,好像沉睡的兽。
兽已经没有眼睛了。
车库裸露,窗户裸露,填满黑暗。
他们说香港警匪片里许多杀人灭口的故事都在这里拍
——可这里多安详啊,像年老的大狗,躺下,闭眼,不离不弃。
 
夜晚十点的车速很快。过马路的时候,扭头,路灯和月光会交织成一种奇怪的色彩,一瞬间的失明。
卡车总是喘着粗糙的气,双层巴士则像满载而归的绅士,趾高气昂。
我错过过好多趟巴士。
稍稍慢一点抬手,85路就飞驰而过,只留下裹杂着汽油味的热气,令人窒息。
 
今天我想早回家。
今天我不想错过巴士。
于是我早早取下耳机,
让空气咽下这个女孩年轻的声音:
“想把我唱给你听,趁现在年少如花……”
 
我已经不年少
还能唱吗
愿意听吗……
 
85路来了,轰鸣而来,吞下一切情绪。这次,我没有错过。
 

2007年6月25日  一张纸条儿了已经

二楼书店

还记得书本的气味吗? 
■ 艾墨
   
    在香港逛街,是种奇妙的体验。一方面,是狭窄的街道,五光十色的店铺,巨型广告牌,人声鼎沸,向资本主义的极限无限靠拢;另一方面,则是不小心抬头,在各类丰乳肥臀的美女广告之间,发现一些小小的,诸如“田园”、“梅馨”、“榆林”、“乐文”之类雅致的招贴。于是,顺着指引,在明亮堂皇的店铺间,找到阴暗狭窄的楼梯,扶摇而上,二楼、三楼,甚至五楼、七楼,一道简陋的小门,推开,书香满屋。
     这些小书店被人们统称“二楼书店”。商业店铺横扫街道,书店往楼上楼逃亡,颠沛流离,却生生不息——这样带有象征色彩的意象,几乎成了香港独特的文化景观。
     “二楼书店”创始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最早的一批,诸如文艺书屋、新亚书店、环球书屋、一山书屋、创作书屋等等,是一批香港的知识分子深感文化土壤贫瘠,希望借书店进行社会启蒙,寻找知音。由于租金便宜,独立经营的小书店往往开在二楼、三楼,“酒香不怕巷子深”——那个年代,书店主人捧出的好酒是齐刷刷的文史哲,台版或英文。
      当时,在封闭的大陆之外,香港的中华文化启蒙几乎全部倚赖台湾。书架上充满闪光的名字:李敖、柏杨、余光中、张爱玲、于梨华、白先勇、聂华苓、刘绍铭、王文兴、欧阳子、叶维廉、王尚义、席德进、司马中原、梁实秋、林语堂、何秀煌、殷海光等等。今天活跃在香港学术及文化界的许多名人:吕大乐、许宝强、陈冠中、梁文道、刘细良、马家辉、昆南、朗天、钟伟民、陈德锦等,都是当年书店里,孜孜以求的常客。
     而说到英文书店,直到今天,文化人依然会向你第一推荐的,是那个已经故去的“曙光”,而不是老牌的中环图书中心,或者尖沙咀辰冲书局。许多人说,当年设在湾仔庄士敦道青文书屋里的“曙光书店”,是香港最不可替代的英文书店。曙光的老板马国明是本雅明迷,在他那里可以找到新左派、罗兰·巴特、德里达、福柯和完整的本雅明,二十八年的漫长时光里,影响了整整两代香港读书人。陈冠中在《我这一代香港人》中,不忘给“曙光”以礼赞:“像我这样的人不会太多,不可能有一家像旧金山城市之光这类书店来专门满足我们。不可能?偏偏就有个马国明,开了家曙光图书公司,专卖这类英文书,而且挑选之精准永远超过我的期待。……它长期纳入我的生活地图里,让我知道郁闷的时候有个地方可去,吊住我这样在香港的英文读书人的命。……真是一个人可以让世界———至少是我的生活世界———不一样,没有马国明这样的一个人,香港压根儿自始不会有这类书店,曙光能够出现在香港,坚持存活多年,不大不小是奇迹,也是多元香港的光荣见证。”
      2006年,“曙光”结业。同期告别的还有三十年前一帮青年文学爱好者创办的中文书店“青文”,还有更早告别的“洪叶”。前后一年,报纸读书版弥漫着伤感的情绪:“青文已老,正如当年常在书店内打混的文艺青年统统已非青年。当青文不再青春,便是说再见的时候了。”“别了曙光,别了马老板。也别了一个年代。”“一切随风,洪叶落。”“火烧书香地……”
      小书店结业的原因,不外乎些俗事:租约期满,租金升高,网络书店兴起,买书人少了,读书人少了……二楼书店,因为在二楼,生得默默无闻,走得也无声无息。“青文”曾经坚持独立出版;“洪叶”曾是一对夫妇的姓氏组合,夫妇离婚,妻子开了书店,坚守十年终究不敌市场的冲刷……这些故事,除了顽固的读书人在报纸最不起眼的板块絮絮叨叨,实在也是没有人再记得。
      它们曾经在哪里?在湾仔吗?在旺角吗?在铜锣湾吗?繁华之地依旧繁华,谁会去理会陈旧楼梯上,那一点点梦想破碎的声音。香港,原本就信打拼,不信梦想。
      但这样说,着实也底气不足。走去旺角,著名的西洋菜街,最繁华的地段,八九十年代开起来的“田园”、“榆林”、“乐文”依然坚守着,还有新开起来的“梅馨”,纵然开到了七层楼,也总算是保留一方天地。穿过密集的人群和潮湿的空气,上楼买书的心情,依然如约会般惊喜。台版社科人文书依然是他们的阵地,简体字的优秀图书,逐渐也能觅到踪迹,八折、九折,是一点小小的心意。
      还有铜锣湾,2004年新开的这家“阿麦书房”。“还记得书本的气味吗?”恩平道狭窄的楼梯转角处,一张温暖的海报指引你来到“阿麦”。空气里的浅吟低唱,屋角放置CD的大冰箱,推荐台上常驻的本土出版、独立出版,书架上永不下架的贝鲁特、卡尔维诺——“阿麦”的老板James很低调地说:我不是文化人,我只是想要坚持我的书店不那么大众。
      你可以说“阿麦”小资,可以说这里的严肃思想,相比三十年前的青文、曙光差了许多,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坚持。在这里站立许久,那感觉是相同的:这里没有老板与顾客,只有爱书人。
      人人叫香港是“文化沙漠”,然而,“沙漠之所以美丽,是它在什么地方隐藏着一眼井”——小王子的这句话,却给了香港最好的注解。二楼书店是香港的井,读书人的坚持,也因此在这个商业都会,愈显可贵。
 
    @阿麥
 
     @序言

2007年6月19日  5 张纸条儿了已经

哑泪

周四,编辑部开会讨论的时候,听到了山西的事情。
在同事激愤的语言中,我把头别了过去。我不愿意面对。
所有那些细节,那些狼狗、砖窑、伤口、鞭子、毒打、虐待、活埋、杀害、甚至性奴……
所有那些事实,那些杀人的商人、杀人的警察、杀人的政府,那些哭泣的孩子、哭泣的父亲、哭泣的记者……
我自认为不缺乏对黑暗的想象力,就像笑蜀说的那样。
可是我没有这样的想象力,能把书本上,资本主义万恶的黑奴,与今天崛起东方的和谐国度联系起来。
网络上,有人悲极大笑,说欢迎大家进入和谐的奴隶社会。
电视上,记者克制不住,用了“罄竹难书、惨绝人寰”的标题。
报纸上,他们开始苍白无力地讨论“黑窑主”的“七宗罪”。
 
我回到家,在网络上,一页一页地翻看所有的事实、照片。
山西的洪桐县,暴行好像是跨越了百年的一场梦境。
地主?周扒皮?包身工?黑社会?
真遗憾,我脑海里关于罪恶的想象,停留在从小被教化的概念上:万恶的封建地主,万恶的资本家,万恶的资产阶级腐朽产物。
还有什么可以类比?
真遗憾,中国黑窑里,那些被骗去当性奴的十六七岁中国少女,让我想起了侵华日军的慰安妇。
 
不是个案。罪恶持续了三年,山西甚至发展出了完整的地下奴隶生产链条。
父母去寻找离奇失踪的儿女,在血腥非法的黑窑里,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孩子被发现时,警察竟然只许他们领走自己家的,其他孩子“窑里出钱买的,不能领走”。
 
四百父亲在网络上泣血上书,寻找自己失踪的儿子。
媒体终于关注了,人们终于震惊了,中央终于?!看到了。
主席、总理、政治局“震怒”,山西领导“迅速作出了反应”,县官、村官立刻配合:调查组去了,赔偿金发下了,被解救的民工送走了,报告写出来了……
竟然还看到某党员在网上批评这些“奴隶”:几百个奴隶,几十个工头,为什么不反抗?缺乏斗争精神,缺乏党的领导啊……
 
……
 
改革三十年,苦难的中国,进步够快,代价也够大。
高楼大厦盖起来了,空调小车跑起来了,鸡鸭鱼肉没人稀罕了,酒吧中产兴起来了……
三十年的债,也一点一点地在爆发,从点到面。
利益集团密不透风、环境崩溃、法制无力、道德沦丧……
三十年的改革成绩,能不能消解掉这些债?能不能让民间和政府一起信心满满地走过这个过渡雷区?
我真心希望。
希望危言,真的只是为了耸听。
————————————————————————————————————————————
转载:黑砖窑——我们都是该下跪的人(作者阿兹雷尔@天涯)
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44079287

2007年6月17日  4 张纸条儿了已经

有关品质

这是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虽然他们心思并不真在这上头。
这是小资们常提的一个词,虽然他们总把它等同于物质。
这是《三联》主编朱伟的一个专栏,每周阳春白雪一轮,品质得云里雾里。
 
啥是品质?啥样才算活得有品质?
我看到一个很喜欢的答案,老六的,贴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难怪他能做出《读库》。
 
老六论媒体品质——
      品质是一种姿态;
      品质是一些干货;
      品质就是不乏味;
      品质就是不过分;
      品质就是不偷懒;
      品质就是没有品质。
   
      分述之。
      姿态,按照我的理解,大概就是媒体所秉持的态度和高度。“高度”这个字眼用得有误,如果可以生造的话,我宁愿用“低度”这个词。这是我对媒体品质的首要理解:一家媒体的姿态越低,她的品质就越高。就像现实中,真正赢得大家尊重的,都是很随和谦卑的人。一份报刊一本书,读者花钱买回来,花时间读下来,不是为了看你来给人家上课,或显摆自己的深邃深刻。对于那些高高在上、以为自己享有文化霸权和批评特权的家伙们;对于那些拿了人家的红包写篇关系稿,为商家当托来引诱人民上当,还以为读者看不出来的家伙们,除了对他们竖起中指,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当然,姿态不是作秀。有人老想着让自己放下身段,这说明他心中还有“身段”这个概念在作怪。就像视察灾区的领导,不管他伸向民众的大手如何温暖,不管他对着你和摄象机说出的话多么热乎,你都知道,他和你不是一个村子里的,你的生死与他无关,他的生活与你无关。而媒体的品质,要的就是读者的这种认同感:他愿意把你当成一个村里的。
      干货。在这个可以方便快速地进行复制粘贴的年代,我们接触到的,多是被别人咀嚼过无数遍的二手信息、重复资讯。所以新闻的品质对于我们这些从业者来说,就意味着视野的广度和深度。大到一家媒体,小到一篇文章,不能总是满足于从别的媒体处寻找信息源头,再进行走私、倒卖、搬用、整合、篡改、辩诬,而应该致力于让自己为别人、别的媒体提供干货,成为他们的信息源头。新闻发现,是一个媒体从业人员首先必备的素质,而一家媒体的价值,也在于与受众分享这些发现。
      不乏味。按照我原来的理解,做媒体、写文章,尽量别背“文以载道”的包袱。要想让文章不乏味,就要少搬弄大道理。事实,只有事实,才是生动的,鲜活的,有趣的。这是我的第一层理解:道理是乏味的,但细节不乏味。现在我的体会又多了两条:一,要想不乏味,你自己就不要是一个乏味的人。对,要有足够的热诚,对自己所要报道、展现的事情有冲动,有热爱,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职业荣誉感,这样才能抠出一些细微具体的乐趣。我们读一些文章,经常会有疏离、被拒的感觉,能感觉到作者和编者的血是冷的,干起活来一万个不情不愿的样子。这样的话,读者犯不着用热脸去贴你的冷屁股。二,要想不乏味,还需要一些叙述技巧和编辑技巧。从前我们往往不愿意这样做,老觉得更高的境界是大巧不工,是浑然天成。没错。问题是,连基本的专业规范和细部训练都不具备,那样的潇洒会给人你在力不从心、勉强硬撑的感觉。就像一些人,很刻意地将自己打扮得不刻意,这样别人感觉到的,可能是一种更糟糕的刻意。很遗憾,我见到的不屑于学习和提高的同行有很多,而他们对所报道内容的掌控能力和实现能力与他们的自信并不配套。
      不过分。写文章有两个糟糕的状况:词不达意、意不胜辞。前者的笨拙我们较好避免,后者的卖弄却很容易犯。钱钟书先生说俗气,就是给人一种“过火”的感觉。还有人说,幽默感就是分寸感。这也是我理解的品质:学会闭嘴。我一直认为总编室按字数给作者发稿费、按工作量给编辑记者发奖金的做法有不好的一面,就是逼着大家往文章、版面里掺水,于是整个媒体也给读者造成很水的感觉。所谓不过分,就是去掉这些水分。不过分的另一层意思是,不要对受众提过分的要求。刚才所说的高度,就是不要拿读者当傻子,现在应该再加一点,不能要求读者做圣人。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自己已经不花钱买书,却给读者开列六十本不可不读的书;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团糟,却摆出姿态为别人指点迷津;我们也见到一些人,自己做着男盗女娼祸国殃民的事儿,却要求老百姓做德艺双馨的道德完人。所以,一家媒体应该制订两条最具体的稿件标准:不要给读者讲一些自己也做不来的道理;不要跟读者抒发一些自己也不相信的感情。
      所谓不偷懒,就是服好务。如今人们都已经懂得了这个最基本的道理:所谓商品,出售的就是服务。无论多么高尚高级的精神产品,也无非是要把花钱、花时间来读它的人们给伺候好。把读者不愿意费的劲自己下力气做好,剥茧抽丝,触类旁通,把一些零散的信息整合好,再提供一些更丰富的视角,就算得上功德无量了。这个说起来简单,但依然需要制订很具体的规程来要求大家严格遵守。比如说,我们可以规定:所有的见报见刊图片,必须要配发图注。要没有这一条,有的编辑还真的不愿意费这举手之劳。不过有了这一条,有些编辑也是只愿意付出举手之劳。比如我在这里夸夸其谈的一张照片,编辑发在版面上,可能会配一句话:“图为张立宪在夸夸其谈”。废话,跟照片本身传递的信息完全重复。您能不能多花些力气,多了解些背景,多写上几句话:张立宪在我报的业务培训会上夸夸其谈。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接受这么有面子的邀请,尽管现场的听众已经有一半睡着,但他还是足足说了两个小时,然后拿上六百元劳务费满足地离去,这笔钱可以满足他吃六顿他最喜欢的酸汤猪蹄……可以吗?
   
      无我之境。看新闻联播,我经常思考人生:胡老师肯定不会说,请大家紧密团结在以我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什么?有些话,就是需要从特定的人嘴中说出来,反过来也是这样,有些话,就是不能从特定的人嘴中说出来。回顾一下,刚才我说了几个形容词,热诚、潇洒等等,这些字眼,它的主语永远不应该是“我”。所谓品质,它的主语也最好不要是“我们”。一家媒体,如果口口声声说自己多么有品质,或者就像一个人,老是对我们提起他读过什么书,去过哪些国家,认识什么名人,又买了多少昂贵奢侈的东西,想通过这些来佐证他的品味,可我们怎么能相信他是一个有品味的人呢?各位同行都志存高远,想做一些有品质的新闻,做一家有品质的媒体,没问题,老实闷头去做就行了,读者和市场自有公论。如果非要反复提醒我,或逼着我承认,贵报多么有品质,那么,即使您和我这么说了,也只能说明说这些话的人,都没有品质。
   仔细瞅上头的英文翻译……
 

2007年6月14日  2 张纸条儿了已经

« 早先的文章 最近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