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花开

听到很好听的歌,没有找到歌词,于是一行一行听写下来,美好,宁静。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不习惯再说“忧伤”,对于现在的我,忧伤,就是一种美好的平静。
 
那时花开
 
那时的天空,是晴晴的朗;
守在蓝蓝的窗台上,看青春走过山岗。
偶尔掠过的风,吹散了你的歌唱;
忽远忽近的心思,想着永远就是这样。
 
有时风起,你在收拾行囊;
我转过身,躲避你含泪的眼光。
你说梦想,它等你就在远方,还说花开的时候你会回头望
花开的时候,你在我的身旁,静静的歌唱里有淡淡的忧伤
花谢在天涯,你在何处流浪,疲惫的梦中有没有遗忘……
 
花开的时候,你在我的身旁,静静的歌唱里有淡淡的忧伤
花谢在天涯,你在何处流浪,疲惫的梦中有没有遗忘……
 
加了背景音乐~~~:)
 

2005年11月28日  丢张纸条儿吧

无题

      身旁的巨型巴士一辆一辆飞快地开过,街上没有人,只有巨大的噪音和尘土飞扬。我站在狭窄的小街上,看她在我对面,流着泪,捂着自己的胸口,嘴一张一合,却听不清她的声音。
     
      疼。她说。
 
      很唯心地就开始厌恶这个城市。
      为什么在这里流浪的人,一个一个地被离弃,被背叛,被伤害。
      为什么在这里寻找梦想的人,只能最终疲惫不堪。
      为什么甚至在他们流泪的时候,都找不到一个安静的角落…
 
 

2005年11月26日  2 张纸条儿了已经

2005中国媒体十大事件(转)

作者:晓德  转载自博客中国
 
  又是一载岁月的轮回,又是一年光阴的周而复始。春夏轮回中,2005年正渐渐远去,持续的暖冬,让时令上的冬天总是来得特别晚——据说连续数天气温在10度以下才表示进入了冬季——而与之相比,这一年里的中国媒体,却经历着罕见的严冬和“寒夏”,风霜雨雪间,媒体内的气温基本是在零度上下徘徊。

  所以,当我如过去年终岁尾一样再次在键盘前敲击下“中国媒体十大事件”时,也不禁感到了一丝寒意。还是那句话,该文只是意在以我个人的视角记录媒体的变迁,一家之言,欢迎探讨。

1、《新京报》不再“负责报道一切”

  还未及等到两周岁生日,《新京报》报徽下面的这句口号就消失了,这就是天下彻底太平的标志吗?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或许,只有那6个飘落在风中的文字才清楚其中的寂寞与空灵。

  从2003年11月11日至今,“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新京报》屡遭坎坷:创刊前即被打压、出刊后高层人事变迁、再到今天连报纸的宣传口号都莫名其妙消失,是“枪打出头鸟”的中国传统惯性使然,还是中国媒体的水实在深不可测,亦或二者兼而有之?

  不管怎样,今天的《新京报》表面看起来似乎风采依旧,用着与《人民日报》同质的新闻纸,内容质量亦与纸张质量一样一尘不染,在北京知识圈内保持着良好的口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对河北定州暴力事件的报道直接引发当地官场地震,该报道也成为中国媒体2005年履行舆论监督职能为数不多的亮点。

  只是前路漫漫,要想从过去两载的遭遇去勾勒《新京报》的未来,简直难于上青天。

2、“《南方周末》堕落了”

  说这话的不是我,而是方舟子。方得出这个结论的来由源自《南方周末》刊发的《于建嵘PK方舟子》,认为该文删减了他自己很重要的表达语句。其中是非曲直暂且不论,让人意外的是,《南方周末》开始出手反击,负责报道的记者和编辑在网上“解释”前因后果——一场本是报道对象之间的言语纷争变成了三方大战,在细枝末节的计较之间,无形中把自己卷入了无趣的是非漩涡。

  其实,南方周末的反击不只这一次,其上级单位南方报业集团发表的一则“严正声明”也使人感到讶异。除表明“集体辞职”为子虚乌有外,还将两年前流传的广告风波扯了进来,老百姓看的只是热闹,这下好了,所有的“污水”打包出现,到底是不是污水,实在考验大家的判断力。

3、低俗的CCTV 

  高雅和低俗的标准,似乎总要被自以为“高雅”的人所掌控,并进而批判他人的“低俗”。CCTV就是这样一个自以为是的庞然大物,生活在它荫翳之下的人们自然不会放过任何耻笑他人“低俗”的机会,尤其是看到别人在某一方面的水平已经超过了自己时,耻笑往往就成了攻击,甚至带着高级大棒张牙舞爪欲除之而后快。

  没错,我说的“超级女声”火暴中国后CCTV和他的员工们的态度:先是低俗说,组织专家炮轰,在新闻节目中有意识地打压,甚至连“焦点访谈”也加入进这场大合唱中,矛头一致指向“低俗”。如果说把宣传机器利用到这里就此打住,那还好说,小崔也好,李咏也罢,包括那个装腔作势的“老毕”,都不值拿太多笔墨来说事。只是到了奥运吉祥物发布晚会上,CCTV这次集体展示了他们的素质。当朱军在那边高呼“以博大的胸怀迎接2008”的时候,CCTV却利用“先进的技术”将被奥组委请到现场的5位超女“屏蔽”,所用招数已远非高雅与否层面的问题。

  指望一群自以为是的人在台上玩着弱智游戏来代表国家电视台形象,实在可笑之至,看来,何时成立个国家电视二台的建议的确很有必要考虑一下了。

4、一批报纸安静死去

  如果说去年是报纸新生年——有那么多报纸选择在2004诞生——那么今年几乎成为中国报纸的消亡年,从南到北,多家报纸在2005年彻底告别舞台。

  《新周报》,2004年即休刊,而它彻底倒掉是今年3月15日。

  《巷报》,号称中国第一份社区报,它的诞生曾搅动了一团死水的长春报业市场,在支撑了1年后,却无奈资金不足草草收场。

  《球报》,曾经的中国三大体育报纸之一,8月1日也走完了17年的旅程,宣布停刊。都说老战士不会死去,球报的精神却已如它的躯体一样被人彻底遗忘。

  《南方体育》,8月30日走完最后一程,一群满怀新闻理想之梦的年轻人,随之雨打风吹去。

  《深圳法制报》,11月5日突然停刊,原因是“报业结构调整需要”,但其生前频频繁发表揭露阴暗面的文章还是令人对其死因莫衷一是。

  ……

  苍凉的场景,落寞的数字,在其背后都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如果是无情的市场规律成就今天的颓势,那只能抱怨命运的不公,但如果是因某种不便言说的理由导致凄凄惨惨戚戚,我们只能无言。

5、传媒人辞职潮沸反盈天

  人员流动行行如此,按说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喜欢用文字说话的人,却常常成为关注的对象,尤其是当他们就此事又是写公开博客又是发公开信的时候,就成了一种特殊的现象。

  动静闹的比较大的有人来自两家单位:《经济观察报》和《南风窗》,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许知远了,很多对经济观察报青睐的读者相信都读过他的大作,对其推崇备至的粉丝更是数不胜数,所以听到他辞职的消息第一反映就是震惊,继而从其个人自述中得知了“前因后果”。南风窗那边的行动被称为“集体出走”,张良、陈初越、袁卫东、章敬平,据称是因为内部原因而离开。

  除了这两家外,还在网上见到了令狐磊致《新周刊》的公开信,相比较而言,更多的是对原东家的感谢和礼貌。

  还有一个人的离职比较特别,中国青年报的李方,虽然默默无声,但却尤其令人感叹。

6、《北京青年报》高层被拘

  “2005年对于《北京青年报》来说,无疑是一个多舛之年。”

  这是一家媒体报道中的导语原文,其意在指出“收入结构不合理导致收入锐减,上市公司北青传媒亦遭遇‘滑铁卢’”。媒体产业化之后,经济问题往往就成为摆在桌面上的问题,可能会成为遭到整治的理由,也可能真的是作茧自缚,前者有南方那家报纸的前车之鉴,后者北京青年报即是一面镜子。

  从传媒人到可能的阶下囚,其中转折实在值得三思。

7、《中国青年报》李大同“一剑封喉” 

  如果在中央级媒体里评出个最客观公正敢为底层鼓与呼的什么奖来,那就非中国青年报莫属。这份我从高中时即开始阅读的报纸,走到今天才更多地了解了办报人其中的艰难。

  李大同的一封公开信,再次将中青报人的职业精神一览无余。不媚上,不做表面文章,使得早已扬名海内外的冰点报道和时评,成为这份报纸的王牌栏目。而对王牌栏目的管理,其实也正是经营一份报纸的“艺术”所在,如何做到圆满又不失风骨,这才是真正的经营之道。

8、《足球》PK《体坛周报》

  没有了南方体育和球报,中国体育纸媒仅有的两员大将开始掐架了。不是说他们犯贱,而是这种火药味十足的公开叫阵可能在其他媒体绝无仅有,实属罕见。

  10月7日,足球报主编刘晓新在头版撰文,公开质问体坛周报,目标直指《体坛周报》10月5日A8版、关于前陕西国力总经理、现西藏惠通陆华俱乐部总经理王珀的报道,认为是在“混淆是非”,其后在新浪网的聊天中,刘晓新还忠告对手:做人要厚道。

  看到足球报被报道对象推上被告席,体坛周报做出了不寻常的行动,在当天的报纸中为原告叫屈,这种行为从法律上来说如果尊重事实固然没错,但在虚虚实实的足球和体育媒体圈中,真实往往要经过揭开几道包裹后才能得以清晰,所以外人看来,体坛此举无异于幸灾乐祸之余,还在对方身上插了一把刀子。

  不过所句实在的,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愿意看专业体育媒体了,内部的公开较量除了徒增一道风景外,只是更暴露了新闻人的职业素质之低,仅此而已。

9、温冲:断指之痛

  2005年,对于南方都市报记者温冲来说,大概是刻骨铭心的。5月18日中午,他在广东省中山市的住所被一伙人闯入,遭遇毒打后,居然被砍断了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断指事件由此引起轩然大波,由于其先后报道过香港《“新义安”黑帮案》、《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遭毒打》等事件,对其遭遇是是非非自然是传言不断。

  6月初,新华社的报道为此做了“盖棺定论”,大意是:温冲的女友因感情问题雇用七名歹徒,闯进寓所,砍掉了温冲的两根手指,警方指出,这是一宗普通的刑事案件,与被害人记者身份及其报道工作没有关系。由此,坊间又开始了对温冲的冷嘲热讽,澄清或否认成为他和其前女友分别要做的工作。

  事实到底如何,至今不得而知,但这一年,温冲一定难以忘怀。

10、湖南卫视一枝独秀,地方卫视纷纷“中国”

  虽然我也不喜欢李湘那种娇媚的声音,更对所谓的金鹰之星、“美丽中学生”等拿孩子选秀的节目不太感冒,但不可否认的是,湖南卫视的2005赚了个盆满钵满,更成为讨厌CCTV的人们可以聊以宽慰的一个存在。

  “超级女声”、“大长今”,这些都足以成为2005年描述中国娱乐市场的关键词之一二,而对我个人来说,也是第一次完整地看一部韩剧,第一次算是比较投入地关注一档娱乐节目。记得国庆去西北时,那个我们包车的那个年轻司机司机还告诉我,他也喜欢看超级女声,而且还给周笔畅投了票。一个节目,火暴到东西南北都为之牵挂的程度,一枝独秀的湖南卫视2005的确可以用“成功”两个字来评价了。

  与湖南卫视恰到好处地演绎了“快乐中国”的概念相比,其他地方卫视纷纷玩起了“XX中国”的游戏,比如重庆卫视的“麻辣中国”、吉林卫视的“幽默中国”,好象还有某个卫视的“情感中国”等等不一而足,实在让人大跌眼镜,难道大家就不能把眼光放宽一点、再宽一点吗?

  除了上述事件之外,还有一些事情值得关注,包括外交学院教师接受采访要收费、南昌晚报弄错任长霞照片、河南商报停刊后又复刊等等。

  热闹的还在热闹着,而所有的事情都必将远去,下一个年度,一切又将重新开始,如此往复。只是,当我们回望过去的时候,总还是会发现点什么,或者有了新的感悟吧。

  这是我写“中国媒体10大事件”的第五个年头,其间经历了数个城市以及工作单位的转变,希望将这些根据自己主观的观点得出记忆,如同那些逝去的年华一样,可以成为我们大家共同的珍藏。

2005.11月18日于北京

2005年11月25日  2 张纸条儿了已经

自我批评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听说今天是感恩节。但是又一次打开电脑我感到由衷地沮丧和内疚。桌面上每一个未完成的作业都由一个独立的文件夹,算算已经接近五个。周末之前。周末就是明天。
 
      雪真的很大,可惜我不是青松。我竟然还在那里伤春悲秋做着一棵陶醉的小青草,妄想可以用中文读书资料、浏览浏览中文评论来解释自己的传媒学习生涯,妄想上着这些3000大元一个学分的课程同时在那里幻想以后逃离英文媒体,妄想随便想点什么写点什么就真的能有人看有人欣赏,妄想未来的事业旅程也许真的能如我所愿。可是,该骂骂自己了:MD, 你小样的自己不好好努力有什么资格妄想这些~!没有人会花钱只是请你去伤春悲秋,想想文化,想想人生,这是每个人类都会做的事情,要你干什么。
 
      感恩节的今天,我要自己记住,你人生至今的一切,都有那些爱你的人在后面推动着。那些幸福,那些运气,那些成果。感恩节的今天,我要自己记住,当你的价值永远能够被人所替代时,这个世界对你,就不存在不劳而获。
 
      感恩节的今天,你要成为一棵青松。做你该做的一切,承担你应承担的一切。你必须有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贡献,才对得起所有你一遍一遍说着感恩的人。
 
 

2005年11月24日  5 张纸条儿了已经

浪迹天涯(二)

      图片博客:点击查看原文件!
 
      一个人在旺角等车。下午四点。
     
      夜色还未降临的旺角是有些单调的。少了那些打扮得妖孽的型男靓女,少了站在路边穿校服吃烧烤的中学生,少了霓虹华彩里那些单纯地只为娱乐的年轻面庞,夜色还未降临的旺角街道,显得繁忙且疏离。我背着大大的包,站在路的尽头斜看这个城市人来人往,没有华彩,没有灯光,普通的街道,陈旧的高楼,巨大的招贴画,步履匆匆的人来人往在冷清清的阳光下,似乎幻化成没有表情的元素,在四周摇摇欲坠的双层巴士间不规则地游离。
     
      侧身在路边,一阵凉意没来由地从心底泛起,感觉好像生生咽下了整一盒渔夫之宝,冰凉得想要呕吐。这个城市,第一次在我眼里,觉得可怕的陌生和寒冷。我记得无数次,回到香港,是满怀着“回来了”的感情的。这里有我熟悉的温度,有我熟悉的语言,熟悉的脚步。曾经我很喜欢坐着叮叮车在港岛的大街小巷穿梭,不干什么,只是在晃晃悠悠的叮叮车上层俯瞰下面永远忙碌的店铺、人群、还有粥粉面店的热气腾腾。经过上环的时候,整个街道会有海鲜的气味。经过中环金钟时,远远的可以嗅到海风。经过铜锣湾,美食和香水会一起飘进车厢。曾经我很喜欢这个传统得无比固执,又叛逆得无限张扬的城市,它美好,它便利,它让你疯狂并且享受。但,终究,它不是家。它没有你想念的人。
 
      过客是不能停留太久的。几个月、几年的旅站,对于欣赏的过客来说,太长了。如果在这里,始终没有专属自己的那个角落,始终需要想念,再美好的城市都会冷酷起来。好像一个金属的美丽模型,握在手里越久,越冰凉刺骨。
 
      我一直以为,在外面快五年了,在不同的城市里游荡,我是喜欢这样的生活的。自由。无拘无束。直到今天才明白,浪迹天涯,于我而言只是个小孩扮深沉的道具。我所浪迹的任何一个城市,我所留恋的任何一个地名,都是因着某人、某些人才有了千丝万缕的牵挂的。无锡、上海、南京、苏州、北京、兰州、银川、珠海、广州、深圳、长春、香港……无一例外。 
 
      当今天坐在这里,又开始无比怀念那条肮脏而温暖的小街——夜晚迷离的灯火,炊烟缭绕,意气的书生和流浪的民工一同在月色里醉眼朦胧。才明白,爱上一座城市,可以因为一个人。名义上的深深想念一个城市,其实也是同样……
 
 
 
图片博客:点击查看原文件!
 

2005年11月23日  3 张纸条儿了已经

忙碌的日子又开始了。。

Deadlines:
 
11.18   report on West Kowloon project. 500-700 words.
11.22   Journal 5 for Critical Issues. 1000 words.
11.25   Final paper for Media Economics. 2000 words.
11.27   Wikipedia Assignment for Newmedia Work Shop.
11.29   Take-home examinations.  2000 words.
12.1     articles for 岭南通讯。
 
God…
 
贴在这里,提醒自己玩博不可以过火:(
但是也不能不勤奋blogging啊,怎么说也是干这行的嘛。。。

2005年11月17日  7 张纸条儿了已经

三联十年

      1932年,生活书店,邹韬奋、徐伯昕创办。
      1935年,新知书店,钱俊瑞、薛暮桥等创办。
      1936年,读书出版社,李公朴等创办。
      1948年,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出版社三店正式在香港合并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五十余年至今,三联在中国,已经不仅仅意味着一家出版社,而更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公共的知识精神,一种五四以来就让所有国人难忘的民主自由的知识诉求。
 
      1993年,北京,文化圈媒体圈内大腕云集,搜集资料、学习研讨、开会考察,一时间整个圈子沸沸扬扬,在所有的媒体名人都被折腾了一轮之后,大家都开始期待即将诞生的大手笔——《生活》周刊复刊。《生活》原为邹韬奋先生20年代创办,事隔数十年,既是复刊,也是创刊。从走马上任的总编主编到全国选拔的小编记者,从零经验到理念、架构、运作、市场化,从毫无世故的理想主义到单枪匹马外出访问的能耐,《三联生活周刊》在一帮激情满怀的文化人的揣摩里,摇摇晃晃了一年,终于在1994年艰难地发行了第一份创刊号。十年至今,一发不可收拾,《三联生活周刊》如今像当年的三联书店一样,已经超越杂志的载体,近乎一种文化象征。
 
      不着边际地写这些,实在是因为手边这本《三联生活周刊——十年》的缘故。
      红色朴素的封面,“十年”的时间印记,一本信手偶得的书,却是拿起来就再也放不下。简单一本书,十年三联人满蘸感情的叙述、回忆,哪怕几行字、几页纸,你都能够瞬时间感觉到那些字里行间流露的快乐。快乐来自于理想、信念,来自于辛勤的工作,更来自于志同道合的团体,和共同的精神宴会。
 
       书还没有放下,忍不住先摘抄数段如下: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们在聊《三联生活周刊》的形式定位,她说着说着突然找不出词儿了,对着窗外枝枝蔓蔓看了半天然后笑起来,镜片后的眼睛长久地在笑——片刻,我似乎感觉到了她想象中的《三联生活周刊》,但遗憾的是我没能帮她完成设计。”——第一任美术总监陈西林在《我的三联生活》这样描述与董秀玉女士的三联畅想。
 
      “我立刻联想到我们的《三联生活周刊》。那时我们常常问,如果周四某地发生特大爆炸,我们周六上摊的刊物可能把这一新闻做封面吗?那时封面做图很慢很难,杂志印出后还要留足焗干的时间。捧着《明星》,我叹服那种做新闻的状态。”——第一任主编钱钢在他的《德国记忆》这样说,随后不久,他就是这样训练出了一帮“有状态的”优秀的新闻人。
   
      “季元宏是《三联生活周刊》的国际问题主笔。他的洞悉力在他洞悉之后表现出的平静和无所谓面前倒显得次要了。如果有一天早上他啃着面包喝着矿泉水,然后漫不经心地告诉你:‘今天凌晨六点半……,你吃早饭了吗?……打起来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我靠!’你一点儿也不要认为他是在说谎。我俩之间有一句见面肯定要说的话:‘打是打不过了!’他在《三联生活周刊》期间结婚,娶的是一位武警的特警军官,专管强行登机击毙劫机者解救人质。高大的季元宏从此打消了在家一夫当关的念头。”——《1993,那些事,那些人》
 
      “胡舒立永远处于极地状态。……她永远要重新诠释这个世界。……”
      “胡舒立在经济上的洞悉力在她洞悉之后表现出的虐杀性和诛九族的斩草除根面前倒显得次要了。她锐利得像一把曼彻斯特腌肉的刀子,每当刀子被拿起,你都会看到刀子上还有前一回她切下去时那个倒霉鬼留下的遗迹。她总是“道破”或者“撕破”社会经济问题的一层层窗户纸,但在我看来,她其实更愿意一脚干脆连窗户都踹开,整出个透亮或叫大白于天下。”——《1993,那些事,那些人》
  
       “十年一觉,我已到了不轻言理想、不轻言激情的岁数,且不敢到处开口说“认真”二字。但随手一翻,竟找到了职业的快乐。说真的,我忽然很想念那时共享这种快乐的同事们。甚至,我还想起一位当时做内勤的美丽女性,美丽到使我甘愿大冷天跟她一起到很远的其他单位去提开水的程度。很遗憾,我长相不济,和那位美丽女性不够般配,所以提水终归还是提水。我怎么想不起她的芳名了?依稀记得,她姓名是三个字,中间一个“雪”字,同事读者诸位,如有记得那位内勤的,请代我向她致意。”——《随手一翻,找回一段快乐》叶研
       
       ……
      不记得是哪个作者在书里说了这么一句:“祝愿《三联生活周刊》,不仅仅因为我在这本刊物呆过。”突然就很感动,想起了大学时代的《岭南人》。当然就杂志而言完全不能类比,但是同样的感情仍然十分强烈。在《岭南人》虽然只是两年,虽然只是做过少得可怜的几件事,但在情感上牢牢圈住自己的,绝对不仅仅是那些成型的刊物,那些出刊的辛苦,更是这本刊物背后的人,和他们所共同塑造的理想。
 
       一群人,共同的追求,共同的志趣,做着一件共同有意义的事情。这些理想主义的火花,甚至还能随着一本刊物延续下来;这些满腔的理想和忧国忧民情怀,甚至还真能循着这种延续,慢慢成型,铸就一种精神。
       不用太多赞誉,对很多人来说,这已经是三联的幸福。何其幸福。 

    

        一本杂志和它所倡导的生活

2005年11月16日  一张纸条儿了已经

半夜的friends

Rachel: I think you should go.

Ross: What?

Rachel: I really think you need to go now.

……

 
Ross: Look, look, there is got to be a way we can work past this. Okay, (takes a hold of one of her arms.) I can’t imagine, I can’t imagine my life without you. (Both of them are starting to cry.) Without, without these arms, and your face, and this heart. Your good heart Rach, (drops to his knees and hugs her around her waist) and, and….

Rachel: (crying) No. I can’t, you’re a totally different person to me now. I used to think of you as somebody that would never, ever hurt me, ever. God, and now I just can’t stop picturing with her, I can’t, (Ross stands up and backs away) it doesn’t matter what you say, or what you do, Ross. It’s just changed, everything. Forever.

[We see the rest of them are now crying.]

Ross: (crying) Yeah, but this can’t be it, I mean..

(pause)

Rachel: Then how come it is?

 
 
      半夜三点,我一个人在黑暗的宿舍捧着电脑,对着画面里悲伤的罗斯和瑞秋哭得泣不成声。
 
      怎么可以这样子,就分手呢?就像ross说的,怎么可以imagine the life without you, without your arms, your face, your good heart….朝夕相处了12个月的恋人,怎么可以还在这么相爱的时候,就完全离开,就完全放弃,就完全不要了呢……
 
      罗斯是犯了很严重的错误,虽然整个的情节发展显得他那么无辜:一个失去恋人后的,酒醉的,心碎的,被不怀好意的女人抱住的老实男人,除了一夜荒唐,你还能指望他做出什么忠贞的事情?很不幸的,在恋人回来找他时,荒唐被拆穿了,恋人绝望了,心冷了。。两个人相互拥抱着哭泣,依然不能遮掩已经存在的事实。
 
      感情有的时候就是这样脆弱,越坚固越牢不可摧越脆弱。百分之一百的信任经不起这样的考验,有些东西,伤过一次之后,就不会再有回头的机会。
 
      我看着罗斯跪在地上哭的样子,心都要碎了。这个爱她爱了十年的男人,一次荒唐,就万劫不复。
      我看着瑞秋伤心地推开罗斯的样子,难过得更加无言。这个无比信赖眼前这个男人,无比受宠爱的女孩,眼睁睁地看着信任被完全击溃,看着这个宠她爱她的好男人跟别人一夜荒唐,原谅两个字,怎么能说得出口?
 
      半夜三点,我湿着眼睛抓起电话,对着话筒那边憔悴的声音哭得稀里哗啦。
 
      他们怎么要分手呢,他们那么好那么好,她怎么舍得呢?……没事的,那不是真的,他们最后又在一起了,真的,最后的时候他们还是结婚了很幸福的……真的吗?……真的真的,他们最后很幸福的……我不要分开我们不要分开好不好,我们都乖乖的不惹对方生气,我们不要分开好不好……好,好,我们当然不会分开的,一定不会的……
 
      话筒那边的声音很轻,很安全。我渐渐安静下来。
 
      晚安……晚安,好好睡吧……
 
      很久没有看电视哭了,这次竟然是后知后觉的Friends.
      其实也很久没有为爱情心痛了。很多未知的因素,在出现之前,都宁可逃避也不愿再做些无端的猜想揣摩,无论如何,在还来得及的时候,我们都要好好珍惜今天的拥有,相信明天的幸福。
     
      像一个签名档说的:在还来得及的时候,别放手,让我们 相濡以沫。
 
 

2005年11月15日  2 张纸条儿了已经

罗永浩的求职信

    
 
      在新东方众多自诩的知识分子和英语牛人之中,罗永浩可能真的是个异数。一般意义上的正经事情他没干过几件(读大学阿进个好企业啊有个好工作啊啥的),不正经的事情他又一件没落(退学阿零分啊卖假药阿投机倒把阿啥的)。这个没上过大学的年轻犬儒主义者,一进新东方,就成了gre填空的明星教师,同时他竟然号称自己是从诗人悲哀地堕落为一个教师,彪悍地宣扬着“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自老罗语录风靡网络以来,北京新东方最恶心的gre课堂上竟然有了不为考试专为来膜拜罗胖子的学生,更有好事者建了罗胖子网站,录了罗胖子语录二等等……
      
      下面这个是传奇的罗胖子征服俞敏洪的“情书”,就是凭着它,罗胖子带着三寸不烂之舌和无尽的忧国忧民情怀踏上新东方的讲台。
      眼看着偶下届的同志们都要毕业了,身边的好友一个一个地从学生变成老师走进新东方,所以贴出这封信来,跟站在新东方门口的大家分享。
      这封信里,至少老罗告诉我们一点:在清醒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比承认自己不行更难的,是承认自己行,而且是很认真地 承认/坚信/认为/确信 自己,行;同时说服那个决定你钱包的人也 承认/坚信/认为/确信 你,行。
 

 

俞校长您好:

 

  我先对照一下新东方最新的招聘要求:

  1.有很强的英语水平,英语发音标准

  英语水平还好,发音非常标准,我得承认比王强老师的发音差一点。很多发音恐怖的人(宋昊、陈圣元之流)也可以是新东方的品牌教师,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要求这一条,尽管我没这方面的问题。

   2.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英语专业者优先

  真不喜欢这么势利的条件,这本来应该是实力、马力之流的学校的要求。

   3.有过考TOEFL、GRE的经验

  GRE考过两次。

   4.有教学经验者,尤其是教过以上科目者优先

  教过后来被国家明令禁止的传销课,半年。

   5.口齿伶俐,中文表达能力强,普通话标准

  岂止伶俐,简直凌厉,普通话十分标准,除了对卷舌音不太在意(如果在意,平舌音也会发错,所以两害相衡取其轻)。

   6.具备较强的幽默感,上课能生动活泼

  我会让他们开心。

   7.具备较强的人生和科学知识,上课能旁征博引

  除了陈圣元,我在新东方上过课的老师(张旭、王毅峰、王昆嵩)都和文盲差不多,当然他们还小。说到底,陈圣元的全部知识也只是在于让人看不出他没有知识而已。

   8.具备现代思想和鼓动能力,能引导学员为前途奋斗

  新东方的学员是最合作,最容易被鼓动的,因为他们来上课的最大目的就是接受鼓动,这个没有问题。

   9.年龄在40岁以下

  28岁。

 

   下面是我的简历或是自述:

  罗永浩,男,1972年生于吉林省和龙县龙门公社。

  在吉林省延吉市读初中时,因为生性狷介,很早就放弃了一些当时我讨厌的主课,比如代数、化学、英文,后来只好靠走关系才进了当地最好的一所高中,这也是我刚正不阿的三十来年里比较罕见的一个污点。因为我和我国教育制度格格不入又不肯妥协, 1989年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就主动退学了。有时候我想其实我远比那些浑浑噩噩地从小学读到硕士博士的人更渴望高等教育,我们都知道钱钟书进清华的时候数学是零分(后来经证实其实是15分),卢冀野入东南大学的时候也是数学零分,臧克家去山东国立青岛大学的时候也是差不多的情况。今天的大学校长们有这样的胸襟吗?当然,发现自己文章写的不如钱钟书是多年后的事情了,还好终于发现了。

  退学之后基本上我一直都是自我教育(当然我的自我教育远早于退学之前),主要是借助书籍。因为家境还勉勉强强,我得以相对从容地读了几年书,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基于"知识分子要活得有尊严,就得有点钱"这样的认识(其实主要是因为书价越来越贵),我从1990年至1994年先后筛过沙子,摆过旧书摊,代理过批发市场招商,走私过汽车,做过期货,还以短期旅游身份去韩国销售过中国壮阳药及其他补品….

 

    查看全文点击此处 

  

2005年11月13日  2 张纸条儿了已经

母校生日快乐

去年的今天是中山大学八十周年校庆,去年这个时候我在香港城市大学,交换着错过了母校的生日。
今天又是校庆日了,听说很多刚刚毕业的朋友都会回去聚聚。
我想今晚的东门一定很热闹,烧烤摊档上一定又会有很多醉眼朦胧的兄弟,惺惺相惜地谈论着离开后的生活。他们之中也有tony和艺mm,可能有丘丘和allenwr,也可能有经济学班留守的所有好同学。
 
今天,我在香港大学,再一次错过着祝我的母校生日快乐。祝今晚东门的烟火和下渡的觥筹温暖所有中大人,祝今天在母校团聚的所有好朋友都快乐,顺利……
 

2005年11月12日  丢张纸条儿吧

« 早先的文章 最近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