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绿色的山坡上一个人弹吉它,歌唱青春;
他在中午空旷的校园里执著地播放老狼、晓松、叶蓓;
他在酒醉幻影里的演舞台故作深情地吟诵再别康桥;
他在月色下朋友的泪眼里用拥抱揉碎悲伤;
他在榕园,相同的菜式固执地坚持了一个学期,只因为熟悉的喜欢;
他在球场,一个人深夜在月光下跑步,只因为一个无人知道的约定;
他在北门,在小小的风筝里写下名字,只因为飞扬的全部自由和快乐;
他在舞台,精彩万状地表达、挥洒,只因为心里那个永远激情的梦想;
在清晨的草地上,他笑着告诉我,三尺讲台,有我全部的梦想。
在同学间的打趣里,他认真地说,我没有野心,我只要爸爸妈妈活得好,我只要有爱人。
为了他心里真正所爱的,他不惜一切地去拼,去努力,去争取。
他单纯,美好,坚强。
常常,目光对视,笑着笑着就流下泪来。
就在那一片晶莹的眼睛里,我看到一辈子的幸福。
2005年12月15日 2 张纸条儿了已经
纪念一下呵呵……这算是俺的第一次正式和名人交谈吧。虽然偶的同学们已经采访过很多名人了,不过对我而言,真的算是一个开始。当然,采访只是持续了几分钟,问了五六个问题,而且事后想想很多都巨愚蠢……唉见名人兴奋阿,俺就是一大俗人。晚上和爸妈打电话还让他们误以为我已经能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板有眼地讨论经济局势了。羞愧……
我微薄的经济学背景也算是读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启蒙的。原本以为这个老头和纳什之类的诺贝尔得主一样不苟言笑,醉心学术,甚至有轻微的神经质(天才都是疯子嘛)。昨晚花了大半夜做了功课才发现这个老头还蛮可爱的,有点像学术界的潘石屹。喜欢和媒体打交道,喜欢研究实证命题,喜欢到处作演讲写散文宣传自己。但也真是天才,从最最基础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建树,到信息经济,到经济理想与经济现实之间的平衡,这个笑眯眯的老头都显得举重若轻,游刃有余。他有很多金光灿灿的头衔,是克林顿政府的首席经济顾问,是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师,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等等等等。记得在哥大的网页上看到他的简历,恨不得连舌头都吞下去……那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长的简历,有56页……
但是这个老头对中国很友好。呵呵。跟很多市场经济膜拜者不同,他一直倾向于合理地使用政府权力,政府调控,而反对美英这样的西方国家把完全的市场经济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甚至冠以民主的名义。在他的观点里,东亚的成功,尤其是中国和韩国,恰恰是因为他们没有遵照西方世界的建议进行改革。相反,所有不折不扣贯彻世界某某组织市场经济建议的转型国家,几乎统统转型失败。比如俄罗斯,比如泰国,比如拉美。1990年,中国的GDP仅是俄罗斯的60%,到2000年,仅仅十年,这个数字恰恰相反。
在一片拥护wto拥护地球村的声音里,他也旗帜鲜明地反对现阶段“非恰当”的全球化。“全球化是一个发达国家制定游戏规则,发展中国家被迫去玩的游戏。”全球化让世界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而把原先政府宏观调控的权责转移给了国际经济组织,比如世贸,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这些组织相当于一个国家内的政府,制定各种财政货币政策。但是恰恰,制定决策的这些组织代表的是极少数富国的利益,而被制定出的决策却被强加在了毫不知情的穷国面前。这样的全球化,只能是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斯蒂格利茨来香港的时候,刚好赶上WTO峰会在香港召开,也刚好和那些千里迢迢来香港反wto游行的几千个韩国农民同时到达。不过他老人家似乎已经对wto极其疲惫了,重复了上百变的话题对他来说显然缺少新意。于是去岭南接受个荣誉博士,来港大传媒学院溜达一圈,讲讲媒体,签签名售售书什么的,在众人后知后觉地开始大张旗鼓地反对全球化的时候,这个反全球化的先驱老头,已经开始以看客的姿态,悠闲地看起热闹了。
2005年12月13日 3 张纸条儿了已经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些流浪的自由.
流浪的目的不是迷失自己,而是为了把自己放在天地之间,在孤独与漂泊中找到人生的坐标.
于是,那流浪不但不是迷失,而且是寻找.不仅是寻找,而且要找到.
于是,在飘泊之后你成熟了.成熟的不再是畏惧飘泊,成熟的即使肉体飘泊,心灵也能不再飘泊.
——来自小兮的分享,真的非常触动心灵的话。一次又一次背上行囊远离家乡,一次又一次地选择外面的世界,选择走,走,走,着了魔一般。但是,在最辽阔的天地间,我们找到最真实的自己,肉体漂泊,心灵也能不再漂泊。天。每一个流浪的孩子都该来听听这段话……
2005年12月13日 3 张纸条儿了已经
看自己上篇日记上的三只猫,才发现已经是近一个月以前的事情了。签名档换了几个,什么好好努力啊,什么压力大啊,什么沮丧的无以复加阿,再加上荒凉了很久的space,连小师妹都开始关切地询问了:“师姐最近压力很大啊?”
临近学期结束,七门课的deadline多得人喘不过气来。原先一直想着忙完了,忙完了再来好好整理记录我的生活。现在学期看似结束了,却发现了一个比钻石还要恒久的真理:课程有涯,新闻无涯,而比新闻更加无涯的就是无影无形,无边无际的deadline了……
香港的大游行要写报道。WTO的部长级会议要去采访出4篇东东。毕业论文的提纲要进一步完善。明天斯蒂格利茨来港大演讲要去采访。后天要搞实习签证。要研究亚洲周刊。下周一开始实习。两个月不带停的。呜呼也哉。现在激情满满,一切都未知,都充满挑战和机会,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过久了会怎样……媒体真是个有魔力的地方……

I really love this magazine~:)
2005年12月12日 3 张纸条儿了已经
天气骤然凉了。两天前还能在阳光明媚的中午懒懒地卷上袖子,现在已经恨不得大衣围巾一起上了。香港的冬天其实根本不能用冷来形容,传说中最冷的时候也就不过十度上下。街上穿着大衣的mm们很多还穿着很短的学生裙,漂亮的膝盖在靴子外面格外明亮。呵呵秋天好风景阿~
看新闻说家里已经十度以下了,北京瑞雪纷飞,东北早就冰雪封城了。突然有点想念北方那种很冷很冷的感觉,在冰天雪地里穿成北极熊一样,笨拙地移动,笨拙地拥抱,在粗糙的空气里用体温相互温暖……香港是没有这种笨拙的,大家都很优雅,女士们会穿超薄的保暖内衣,然后一件潇洒的修身长风衣、漂亮的围巾、漂亮的短裙、漂亮的靴子,裙角之间一点若隐若现的性感,背后看来时尚阳光,完全没有冬天的阴霾留下的痕迹。身旁的男士也是一样,永远不变的贴身西服,棱角清晰,明朗精致。在凛冽的北风里,走在一起的两个人谈笑自如,不会有缩成一团不体面的动作,像从精美的海报里走出来的人物,和春天一样明媚,但却和冬天一样寒气逼人。
其实不知道那样一层一层的优雅和精致的外壳里,有没有哪怕一点的笨拙、粗糙、不完美呢?一点点都好。有时候颗粒状的粗糙,让人觉得安全。
就像张艺谋粗糙的菊豆,和他最后精美如画的十面埋伏。
2005年12月12日 一张纸条儿了已经
每次听到那时花开的旋律,就会想起云朗风清的珠海,青青的山坡上那个面向着大海,独自弹吉他的男孩。他唱,带着点流浪的喜悦我从此一去不回。他唱,青青的山坡埋藏我们所有的梦。他也唱,在那遥远的春色里我遇到了盛开的她。他也唱,洋溢着眩目的光华像一个美丽童话。
不知道当年那个唱歌的男孩,如今还能否找到埋藏梦想的山坡,又能否找到那个盛开的她,能给他眩目光华的童话。
不知道当年那个弹吉他的男孩,还是否记得那些年轻的云淡风清,朝花夕拾。
青春是一段段的擦肩而过,一段段遗失。
他们永远停留在那些生锈的吉他弦上,因此忧伤,也因此而美好。
2005年11月28日 丢张纸条儿吧
听到很好听的歌,没有找到歌词,于是一行一行听写下来,美好,宁静。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不习惯再说“忧伤”,对于现在的我,忧伤,就是一种美好的平静。
那时花开
那时的天空,是晴晴的朗;
守在蓝蓝的窗台上,看青春走过山岗。
偶尔掠过的风,吹散了你的歌唱;
忽远忽近的心思,想着永远就是这样。
有时风起,你在收拾行囊;
我转过身,躲避你含泪的眼光。
你说梦想,它等你就在远方,还说花开的时候你会回头望
花开的时候,你在我的身旁,静静的歌唱里有淡淡的忧伤
花谢在天涯,你在何处流浪,疲惫的梦中有没有遗忘……
花开的时候,你在我的身旁,静静的歌唱里有淡淡的忧伤
花谢在天涯,你在何处流浪,疲惫的梦中有没有遗忘……
加了背景音乐~~~:)
![]()
2005年11月28日 丢张纸条儿吧
身旁的巨型巴士一辆一辆飞快地开过,街上没有人,只有巨大的噪音和尘土飞扬。我站在狭窄的小街上,看她在我对面,流着泪,捂着自己的胸口,嘴一张一合,却听不清她的声音。
疼。她说。
很唯心地就开始厌恶这个城市。
为什么在这里流浪的人,一个一个地被离弃,被背叛,被伤害。
为什么在这里寻找梦想的人,只能最终疲惫不堪。
为什么甚至在他们流泪的时候,都找不到一个安静的角落…
2005年11月26日 2 张纸条儿了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