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兄弟”

      有人说,没有哪个作家能准确地描述我们现处的这个时代,无限可能,无限荒诞。大家喜欢用这样一句被用滥了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不知道这究竟是我们的自命不凡,还是时代的波澜壮阔。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这个和尚都坐奔驰的时代,能出世的人不多,能一头入世,而后冷静出世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我愿意相信余华是其中一个。
 
      也许这样评价一个作家过于主观了,但在凌晨的灯光下捧着他的小说一次次战栗、温暖、燃烧,然后沸腾,很久没有过的被震撼的感觉让我对这个作家不得不怀着感激和崇敬。这是《兄弟》的下部,继上一部对文革时代近乎残酷地梳理后,他把两个长大的小男孩,宋钢和李光头,带到了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价值重估,众生万象。
 
      宋钢和他的爸爸一样伟岸。宋凡平,那个在文革年代让每个人心生敬意的伟大男人,他长大了的儿子继承了他的正直、忠诚、执着、善良和英俊。文革的最后,十几岁的宋钢对着奄奄一息的母亲承诺:我会一辈子照顾我的兄弟李光头,还剩最后一件衣服,我会留给他穿,还剩最后一碗饭,我会留给他吃……在这个小孩心里,兄弟李光头是他唯一的亲人,唯一爱的人,为了这个兄弟的幸福,牺牲掉自己都值得。于是,他兑现自己的承诺,一直到他遇到第二个热烈爱上的人,林红。李光头也爱上了林红,但林红厌恶他的土匪习气,却对温文尔雅的宋钢情有独钟。宋钢不知所措了,一个是相依为命的兄弟,一个是一往情深的爱人,为了他们,他都可以放弃一切,但是两个人却偏偏逼着宋钢放弃彼此。李光头让宋钢拒绝深爱的林红,林红却逼着宋钢和李光头断绝兄弟情谊。宋钢就一次次为了一个挚爱伤害另一个挚爱,他对林红说让她死心,他对李光头说我们从此互不相欠,天晓得这样一个善良的男人在说这些话的时候,是怎样的遍体鳞伤。
     
      宋钢的善良毕竟有了回报,他有了和林红二十年的婚姻,有了李光头的“天翻地覆都是兄弟”的表白。然而,时代毕竟不同了,荒诞的时代甚至给这些所谓的幸福,涂上了凄凉的色彩。
 
      文革结束了,到了经济至上的时代,或者说,李光头的时代。《兄弟》上部里面,十几岁的李光头依靠复述从厕所里偷看的美女屁股,跟镇里的好色男人们换了无数碗三鲜面,而在饥荒时代成了唯一红光满面的人;兄弟相依为命的日子里,他当仁不让地让哥哥宋钢承担了所有的家务,吃掉所有哥哥省下来的东西,然后边拍着兄弟的肩膀边在打架的时候往后躲。在那时就可以猜到,在商业年代,李光头将是多么有前途。很简单的道理,适者生存。如果说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是没有标准,那变色龙一般油滑的李光头必然是成功的最佳人选。他不像宋钢,李光头不会为了任何人牺牲掉自己。在发现林红喜欢上宋钢时,他对宋钢说如果自己女人被抢了他一定会杀了那个人,不管是不是兄弟。但是毕竟,他和宋钢一样,有苦难而懂事的童年,后来,宋钢与林红结婚,并跟他提出绝交,他落魄至余依然咬咬牙对宋钢说了句:“就算天翻地覆慨而慷了,我们还是兄弟!”
      
      在自己的利益有保障的前提下,李光头有两个做人的最基本准则:知恩图报,欠债还钱。这两个准则让他在偶尔无赖之余显得有情有义。他跟人借债去做生意,结果赔得血本无归,被债主追着打了几年,打架厉害的他却任自己断胳膊断腿也不还手,很简单,因为“我欠他们的”。后来李光头发了破烂生意的财,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让原来的债主入股,带他们一起富裕。功成名就之后,他带着全镇的人一起过上好日子,被看成是刘镇的福星,救星。
 
      当然李光头最想报恩的是宋钢。但这时宋钢的状况却令人揪心。他在国家工厂下岗了,为了妻子的幸福,出去做苦力,结果落下严重的腰伤;出去卖小玩意,却因为忠厚老实的样子被人嘲笑;去水泥厂打工,结果弄坏了肺;最后一身重病挣扎着去外面打拼,一心要挣些钱让妻子过上好日子,结果被欺骗被欺负,伤痕累累地挣了三万块钱血汗钱回来,却发现妻子林红已经和身价过亿的富翁弟弟李光头有了私情。
 
      看书到此处,除了唏嘘难过之外,真不愿意责怪任何人。林红是李光头一生唯一爱过的女人,当年追求不成,李光头甚至给自己做了结扎手术,终生不再和女人生孩子。自己功成名就了,当年看不起自己的女人也正是落魄,本是帮助之心,却难忍圆了自己多年的初恋梦想。林红和宋钢结婚二十年,深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为丈夫牺牲很多付出很多,甜蜜温情自是不用说,无奈却从未尝过夫妻之喜,和李光头一朝放纵,就像上了毒瘾一样从此堕落。两人都痛恨自己,却都难以摆脱心灵深处的蛇一样的欲望。最后,终于约定是最后一次了,两人告别般的偷欢,同一时刻,满身伤痛的宋钢却在小镇的火车站卧轨自杀了。
 
      这边,宋钢的“身体静静断成了两截”;那边,李光头拥得美人良宵高潮。兄弟二人最后竟在这样的情景下告别,看得人心里一阵阵地抽搐,却不知道该恨谁,该怨谁。
 
      咬着牙齿想要深深地恨李光头,恨林红,恨刘镇里很多奇形怪态的人,但是我做不到。恨他们,就是恨我们自己。这个时代,我们就是他们,谁都懂得有情有义的道理,谁都会在发达的时候拉兄弟一把,但谁都不会为了别人牺牲自己,谁都不能抗拒送到门口的诱惑,金钱也好,快感也好。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在罪恶和内疚中间为自己搏命。
 
      兄弟两个,其实生活在两个时代。
 
      宋钢死了,带走了一个时代。那是我们父辈的时代,忠诚是第一准则,情义至上是道德标准。
     
      到来的,是李光头的时代,浮躁纵欲,价值重估。宋钢不能适应,他不能看着自己在这个陌生的时代完全无用,却也不愿意为了这个时代改变自己,于是他退出,主动地。临死前,宋钢给林红写信,说与你做二十年的夫妻比和其他人做二十世都要幸福。宋钢给李光头写信,说天翻地覆慨而慷了,你还是我兄弟;生离死别了,你也还是我兄弟。  
 
      第一次,我相信自杀竟是最有尊严的告别方式,不迎合,不迁就,只是结束自己,带着爱,退出。
    
 
      躺在床上,在最后一页的书面前,两个小时仍然不能入睡。从感天动地、翻江倒海的爱情、亲情,迷迷糊糊一步步尝到故事背后的隐喻,物换星移的时代,失去价值天平的命运。余华,辛苦了……

2006年4月3日  3 张纸条儿了已经

安静的夜

半夜两点半,熟悉的夜晚感觉。记得曾经在少不更事的年代,收到粗糙不清的电话点歌,第一句就是“半夜两点半……”,印象中那是我唯一一次收到的点歌,可惜年纪太小,可惜那时候我甚至不知道张信哲。
 
突然发觉好久没有这样安静的夜了。可以做完了一些事情,安静地在电脑前,坐一会儿。在别人的blog里兜兜转转,光良的单纯而执拗的声音在耳机里回响,几次都有落泪的冲动。
 
欧jj,Misa, 星星,丘丘,june,燕子,猫猫,欣,叶子,良……网络真的把我们的距离变得很奇怪,这么近,那么远,似乎可以随时看到你们最细微的感动和悲伤,似乎又在想做点什么的时候,把距离拉得很远很远。于是,不能和你们一起笑一起难过,不能说什么做什么,只能远远地看着,祈祷快乐的一直快乐,悲伤的慢慢坚强,祈祷我们都在相互默默地注视里,不快也不慢地渐渐成长。
 
 
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还笑 / 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树梢鸟在叫/不知怎么睡着了/
梦里花落 知多少
 
晚安

2006年3月27日  8 张纸条儿了已经

“出嫁”日记

      最近几天把签名档搞成“终于找到婆家了……”,最大的效果就是,上线从来不跟我打招呼的朋友这几天统统给我闪屏:“你要结婚了?!”
      呵呵,我倒是想啊,在家里好吃懒做,顺便相夫教子,有个人养着,有个狗逗着,有个花赏着,有个小孩儿气着……可惜呀,咱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咱们的游戏规则是: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所以呢,养我的人没那么快出现,被我逗的狗也都要几个月的工资挣来,花花草草的在香港终年不见阳光的小“筒子楼”里估计是养不活了,更别提要吃奶粉买尿布的小屁娃娃了……
      妈妈常说一句话:自己都养不活,还养狗?还养娃娃?!
      所以呢,找个工作,养活自己,是正事。
 
      那天被老总叫去办公室,说聊两句,就有强烈的第六感。后来看老总一个劲地批评我,这也粗心拉,那也不对啦,你怎么还不会粤语呢,做编辑一定要精益求精阿,第六感就更加强烈了:好端端的,干嘛开始教诲我呢,一般人说批评你就表示重视你,莫非……
      嘿嘿嘿嘿……果然……
      老总:洁平阿,你不是以前跟我说你想留下来工作吗?
      我:(紧张……)
      老总:我们很欢迎你啊,你什么时候毕业呢?什么时候能来正式工作呢?
      我:(狂喜……拼命忍着……)哦,我五月份就差不多结课了,如果您需要的话,我可以一直实习到毕业,然后就直接工作了。
      老总:好啊,那你这两天去研究一下签证、手续的事情,然后尽快办吧,希望在五月份可以正式过来……
      我:(继续狂喜……拼命拼命忍着……)好啊,那我尽快!
 
      就这样嫁出去了,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定职务和薪水,但是不管啦,就像爸爸说的,能在香港有个容身之地,就是打字清洁也要答应,呵呵……更何况是我一直钟爱的杂志事业。
 
      丘丘发信息来问我做这个有什么感受。其实感受很多,但是都和想象的不一样。
      也许像那句话说的:不是因为喜欢而了解,是因为了解而喜欢。
      凭着一点点做校园杂志的经验,我曾经以为我很喜欢媒体,很喜欢新闻。我曾经以为那是一个理想主义的,高尚的,快乐的,自由的空间,可以指点江山,可以激扬文字,可以愤世嫉俗,也可以过一些小情小调,小资产阶级的生活。也许在走入社会之前,所有的想象都是美好的,你以为法律很神圣,你以为经济很全能,你以为哲学很高尚,你以为历史很深沉,你以为生化很玄妙。也许在现实面前,其实一切依然美好,只是换了一种形态。所有的理想,美好于它实现的不易,美好于许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尝试,美好于不得不妥协时我们内心的痛苦,美好于无论现实如何,我们仍然有内心的坚持,和努力。
 
       新闻让我看到,原来曾经以为高尚的,底下是厚厚的黑暗;曾经以为黑暗的,背后有深深的无奈。
       我一直忘不掉在大麦山遇到的大学生燕子,他休学一年去乡村支教。问他为什么休学,他说,现实一点,我不可能一辈子在乡村做老师,我没有那么伟大。家人不会同意,我也需要有好的生活,有自己的未来。但是我真的放不下这些孩子,也许大学里,是我唯一可以真的理想主义一回的时候,所以我休学一年,这可能是我唯一的时机,去真的接近他们,帮助他们。
      这就是理想和现实吧。这就是为什么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辞,总是有种隐忍的哀伤。这就是为什么每次听到国内大骂媒体在某件事情上集体失声,没有责任感时,我们内心有深深的无奈。这就是为什么有战争、有罪恶、有苦难、有黑暗的地方,就有记者,为什么他们眼含泪水,依然可以为读者写出温暖的文字,写出希望。
 
      其实对我而言,这些纯属无病呻吟。我并没有真正站在第一线,我并没有机会真的去接触很多苦难。只是突然觉得,生活本身是伟大的,在生活面前,没有人有权利用自己的所谓理想去指点,去说教,我们都太渺小了,不可能用自己的意志凌驾于生活之上。我们要忠实地记录她,理解她,懂她,帮助她。也是记录自己,理解自己。    
 
      对着书桌上的一堆亚洲周刊,常常发呆,觉得自己这辈子是和杂志耗上了,岭南人,放飞,亚洲周刊……呵呵。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第一个平台。亚洲周刊是一片肥沃的华人的土地,现在,只想让自己蹲下来,蹲下来,看清脚下的土地,把根扎进去,然后再抬头。也许,只有理解脚下的土地,才能更理解头顶的天空,更理解那些美好的风花雪月、爱恨情仇。
 
      完了,出嫁日记再写下去,就要变成出家日记了。呵呵。安安,加油!
 

2006年3月16日  19 张纸条儿了已经

血色浪漫1

北京。
 
周晓白说:我一辈子跟定你了,你别想跑,想跑也跑不了。
 
周晓白说:求求你不要去好吗?我不许你去。只当为了我还不行吗?
 
周晓白说:钟跃民,我爱你,我要永远跟你在一起。
 
晓白是那么美丽。她从背后紧紧抱住钟跃民,楚楚的表情和含泪的眼神会让每一个男人心碎。但是钟跃民,这个一身的不羁被束缚在深情环抱中的男人,表情却突然有些茫然和恐惧。也许,这时,他已经明白自己的未来。
 
陕北。
 
秦岭说:我不讨厌你。
 
秦岭说:钟跃民,你寂寞吗?
 
秦岭说:我承认我喜欢你。我想做你的女朋友。但是钟跃民,你听我说。在这里我寂寞,你也寂寞,我们在一起会很快乐。但是以后,如果你有更精彩的将来,我会祝福你。如果我有,我也一定会去争取。在这里的一切结束,不要拴着对方,我们依然要相互祝福。
 
秦岭是那么动人。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她美丽的眼睛在昏黄的天气里那么明亮、真诚。对面,坐着那个毕生追求自由,天不怕地不怕的钟跃民。他的眼神却在这时沦陷了。一点点地吃惊、柔软,然后开始无比脆弱。
 
他说:秦岭,我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样的女孩子。
 
也许,能看到最顽强男人的脆弱和柔软,也许这样的女子,就是他真爱的吧。
 
 
这是《血色浪漫》,一伙阳光灿烂日子里的少年,一群激情燃烧岁月里的年轻人。知识青年,理想主义,信仰,追求,爱情……才看到1/3,却已经常被一群年轻人大声朗诵革命诗歌的样子感动的热泪盈眶。还有这个钟跃民,一个像《燃情岁月》里的brad一样,让女人永远梦想,却永远不能得到的男人。“也许就是他内心的火热感染了周围的人,也恰恰是那种火热伤害了他所爱的人们。”
 
闷骚一下,实在是被钟跃民见一个爱一个给郁闷到了。呵呵……待续后2/3……
 

2006年3月8日  5 张纸条儿了已经

有时候想

 
为什么要把世界看得这么清楚呢?
 
泰国游行了,菲律宾政变了,维权被镇压了,高官贪污了,农村饿死人了,矿主黑手杀人了,医生见死不救了……某某跟某某好是政治游戏,某某跟某某笑是商业公关,某某承诺某某是伺机利用,某某相信某某是把柄在手……
 
谁都知道这个世界是有黑暗的,就像它有光明一样。
 
可为什么要把一切都看得那么清楚呢?哪怕最阴暗的角落,最残酷的事实。不会心寒吗。
 
有时候想,
 
究竟这是一份现实的工作,
 
一份理想的责任感,
 
一种高尚的奉献,
 
抑或是一种单纯的爱好呢?
 
选择这样生活的人,他们是怎么想的呢……

2006年3月7日  2 张纸条儿了已经

老但可爱的图图……

願你每天都快樂(轉貼圖文)

1、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2、能沖刷一切的除了眼淚,就是時間,以時間來推移感情。

   時間越長,衝突越淡,仿佛不斷稀釋的茶。 


 
3、怨言是上天得至人類最大的供物,也是人類禱告中最真誠的部分。


 
4、智慧的代價是矛盾。這是人生對人生觀開的玩笑。

 
5、世上多數的姑娘總以為自己是驕傲的公主。



6、如果敵人讓你生氣,那說明你還沒有勝他的把握。

 
 
7、如果朋友讓你生氣,那說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

 
8、令狐沖說“有些事情本身我們無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9、我不知道現在做的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當我終於老死的時候我才知道。 


 
10、也許有些人很可惡,有些人很卑鄙。而當我設身為他想像的時候,我才知道:他比我還可憐。所以請原諒所有你見過的人,好人或者壞人 


 
11、魚對水說你看不到我的眼淚,因為我在水裏,水說我能感覺到你的眼淚,因為你在我心裏。 


 
12、快樂要有悲傷作陪,雨過應該就有天晴。如果雨後還是雨,如果憂傷之後還是憂傷.請讓我們從容面對這離別之後的離別。
微笑地去尋找一個不可能出現的你!

 
 
13、死亡教會人一切,如同考試之後公佈的結果——雖然恍然大悟,但為時晚矣~!

 
 
14、出生的時候,你哭著,周圍的人笑著;逝去的時候,你笑著,而周圍的人在哭!
一切都是輪迴!!!!我們都在輪迴中!!!! 


 
15、男人在結婚前覺得適合自己的女人很少,結婚後覺得適合自己的女人很多 


 
16、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 

 

 

2006年3月6日  2 张纸条儿了已经

专访稿……

专访:纪录片China in the Red (《赤字中国》)导演Sue Williams

 

美国人韦苏:

她用镜头见证中国命运 

 

    初见Sue Williams,是早春的广州。乍暖还寒的天气里,她穿一条深蓝碎花的丝绸裙,站在繁忙的街道边,笑盈盈地告诉我们:“一九八二年是我第一次到广州,那时候走在路上,很多人会盯着我看,然后惊讶地走过来摸我的头发。”说着,她下意识地笼一下金发。

    二十多年的光阴过去,这个城市,早已懂得用更友好的方式迎接远方的客人。如今已是二零零六年,二月二十日,美国导演Sue Williams(中文名:韦苏)应中山大学的邀请,带着自己的纪录片“China In the Red”又来到广州,在学校里与师生分享。

    China In the Red,中文名称译作《赤字中国》,是二零零三年在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公映的纪录片。作为导演,Sue把镜头对准了一九九八年至二零零一年的中国,用十个主人公三年里的命运变化,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激流里,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

    主人公张淑艳,沈阳国有企业职工,三年里屡被警告下岗,工资下跌到四百元每月,勉强支撑女儿的学业。主人公洪焕珍,农村妇女,三年在病痛里挣扎,因为贫困几近不治。主人公张武,原国企职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里下海创业,成为中国最好的企业形象设计公司老总,三年里换了两套房子。主人公慕绥新,前沈阳市市长,“慕马大案”的罪魁,三年里经历了从官运亨通到客死狱中的大起大落……

    纪录片镜头下的三年,有人发财,有人下岗,有人硕果累累,有人全盘皆输。广州中山大学永芳堂的讲学厅内,大学生们看得啧啧感叹,却也陷入全神深思。

   “为什么拍摄这些人?”

   “他们能代表中国吗?”

   “Sue是美国人,她真的了解中国吗?”……

   带着很多大陆学生的疑问,亚洲周刊对Sue Williams进行了专访,希望可以对这部纪录片,以及导演,都做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改革: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

 

张洁平(下文张):为什么要选择这三年,拍这样十个人来讲述中国?

Sue Williams(下文韦):影片开拍时有个特殊的背景,因为这个背景,我们才选择了三年,选择了来自中国北方的十个主人公。这个背景就是,一九九八年朱镕基的新闻发布会。那年,朱镕基宣布,国有企业要改革脱困,三年时间为限,要争取扭亏为盈。这是一个很大的改革动作。所以我们立刻决定寻找十个曾经或正在国有企业工作的人,追踪他们三年的生活变化,希望能考察在中国,一个全国性的经济政策是怎样影响百姓的生活。这样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在没有政治改革相伴的时候,又能不能成功。结果一直到零一年,我们看到的是,国有企业让三千五百万工人下岗,却仍然没有摆脱困境。主人公里,少数创业成了百万富翁,多数人下岗,同时失去了所有的医疗、社会保障福利。

 

张:这样的结果出乎意料吗?

韦:应该说每一个结果几乎都是出乎意料的。因为九八年开拍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会发生些什么。一开始把镜头对准他们时,我们都心里没底,有时担心故事太平淡,有时又怕变量太多太大,影响拍摄。最出乎意料的是主人公慕绥新。一九九八年,他还是沈阳市长,指点江山、意气风发,二零零一年,我们已经无法找到他完成最后一次拍摄了。他因为贪污被判死刑,癌症不治死在死囚监狱里。我真没法形容听到消息时的感觉。整个人完全惊呆了……我们曾有很多次面对面的交流,当时沈阳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国企,而他是站在改革第一线的指挥官。我们在沈阳拍摄的时候,他曾经说:你们随便拍吧,我们沈阳,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他的魄力,大胆和开放的作风曾经让我非常佩服。但是真的没想到,他会这样死在一个不光彩的地方。

 

张:这部片子叫China In the Red,为什么中文会翻译作“赤字中国”呢?中国现在有八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赤字从何而来呢?

韦:题目里的In the Red是个双关。一方面,无论红色政权还是红色革命,红色一直是中国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in the red在英文里有负债、赤字的意思,也是我们想采用的双关语。中国的经济的确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在拍摄时,很多官员告诉我们,中国现在面临的大多数难题——无论是国有企业亏损,还是工人失业、下岗,无论是农民没有医疗保障,还是教育问题、环境问题——都是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留下来的病根,是老计划经济体制留给中国的一大笔负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银行死账坏账多得惊人,赤字累累。朱镕基在新闻发布会上也说:国有企业的问题,就是“没有钱”。这个“没有钱”,就说明中国仍然在负债中,仍然背着几十年累积下来的有形的、无形的巨额赤字。

 

来自官方的压力

 

张:作为一个美国人,深入中国社会拍一部这样的片子,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韦:很多人担心我有语言上的交流困难,但因为几个很棒的中国助手,我与主人公交流都没有很大障碍。在我而言,最大的困难,还是来自官方。我们整个拍摄的至少百分之七十的时间,都是用来和各级官员打交道,请求他们批准拍摄。中国官员总说:“不要拍这个,不要拍那个,看起来不好,影响形象。”零一年,洪焕珍病重,慕绥新被审查,我们的拍摄就被禁止了。中国官员希望我们镜头下的中国,永远是正面的,积极的。可是,风光旖旎,笑脸相迎,诱人的美食,可爱的熊猫,这些,就是中国吗?对我们而言,仅仅拍摄这些没有意义。中国百姓有自己的痛苦和快乐,有自己最寻常的生活,最普通的追求,而这些,才是在层层幕布之后,美国人看不到的,甚至误解的。当时在东北的街头,我们常常看到成千上百的下岗工人拉着横幅静坐示威,想去拍摄,却被官员拦下来。其实为什么不给拍?拍下来,美国人看到的,不是中国的贫穷落后,反而是中国的渐渐民主、开放。拍下来,美国人才会知道,原来今天中国的游行,也是这么和平的,没有荷枪实弹的警察来驱赶,也不会有野蛮的街头暴动。我真希望我的镜头可以表达这个真实的中国。中国已经是世界大国了,不应该再费力地遮掩、隐藏些什么。隐藏自己,只会引发更多的争议。中国已经强大了,是时候站起来正视自己,直面世界。相比谣言,其实中国的真相,要好得多。

 

美国人眼里的中国

 

张:那看到《赤字中国》里所表达的中国真相,美国观众反应如何?

韦:美国人其实非常不了解中国。以前,他们习惯把中国等同于中国政府、集权。后来中国发展了,美国媒体又开始大肆宣扬中国时代的到来:中国世纪,中国强大了,中国称霸了,中国,中国,中国……至于中国人真正的喜怒哀乐,美国人完全不了解。这也是我为什么想拍现代中国的纪录片。镜头是最忠实的。这部片子在美国放映之后,很多美国人被感动了。他们看到了真实的中国人的生活环境,他们上下班、做饭、哄小孩的样子,他们为了家庭、工作和梦想奋斗的样子。他们看到中国人的珍惜和烦恼,其实和自己是一样的。很多美国人打来电话,想为洪焕珍、张淑艳捐款。亚拉巴马州的一个教师,说想帮助中国的下岗工人,但自己没有钱,愿意每个月捐出五美元,托我们转交。我们陆续得到了很多捐款,后来把这些钱都寄给了主人公。影片最后已经病重的洪焕珍,后来被送到西安最好的医院治疗,并逐渐康复。她的女儿也被送到一家厨师学校,现在已经是西安有名的大厨师。

 

张:你是美国人,但是拍了很多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比如《中国三部曲》、《赤字中国》,是什么让你对中国这么有激情的呢?

韦:其实我算是世界公民(global citizen),出生在英国,十八岁到纽约。而我的祖母是白俄罗斯人,在中国出生,我的母亲是英国人,也是在中国长大的。我从小就听她们讲中国的故事,所以一直对中国有特殊的感情。八十年代末,我拍摄了第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讲中国革命的历史,时间跨度从一九一一年到一九四九年。没想到市场反响很好,我PBS的上司也很赞赏,看完了还很上瘾地问一句:后来怎么样了?于是我就接着拍摄了“The Mao Years”(《毛泽东时代》,一九四九至一九七六)和“Born Under the Red Flag”(《生在红旗下》,一九七六至一九九七),完成了我的《中国三部曲》。谁知我的上司过瘾之余依然意犹未尽,问:那现在,中国怎么样了?于是,这部《赤字中国》就开拍了,从一九九八年到二零零一年,不再是回忆历史,而开始见证历史了。我曾经一直想尝试其它的题材,但是,中国,很特别,拿起来就很难放下了。我的下一部片子还会是中国题材,准备选择一些年轻人,可能是中国的MBA,跟踪拍摄二十年,还在计划中,不过我相信会很过瘾。

 

    广州之行结束时,我们的采访也告一段落。Sue Williams的另一个邀请方,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的周光蓁教授也对影片感触颇深:“抛开特殊的历史背景不谈,《赤字中国》是一个关于希望和现实的故事。三年前,每个主人公都有希望,家庭、孩子,或者梦想,哪怕很卑微,但是都很努力地去维持。三年后,悲哀的是,多数人的希望被现实摧毁了,他们简直一无所有。”

    作为导演,Sue最后告诉我们:“看到我的主人公在生活里挣扎的时候,我真的很想帮他们,但作为一个导演,一个记者,在工作时我不可以。无论如何,我很庆幸自己忠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毕竟有很多人在这段历史里成功了,也幸福了。无论如何,在拍完片子之后,我们仍然可以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们。”完。

 

 

2006年3月5日  2 张纸条儿了已经

断背山@香港影院

      周三半夜的一轮煎熬结束,周四时分,几个同事嚷嚷着要去影院放松一下。于是昨天晚上,在铜锣湾,我第一次走进香港的影院,看了第一部掏五十块大洋的电影。
 
      Brokeback Mountain. 断背山。
 
      夜晚,走出影院,走出断背山的苍茫与柔情,重新回归夜香港的霓虹魅影,突然有种茫然的感觉。不似之前看完电影,总是在大口喘气之余急切地与朋友分享。这时,走在铜锣湾的街头,听身边朋友解读李安的东方情怀、中国元素,心里有的,却只是淡淡的疏离、和空旷。什么都不想说,什么都不想记得,又什么都不想忘掉。
 
      朋友说我入戏了。也许吧。李安的电影总是淡淡的,缓慢的,甚至是冗长的,但却在那一个嘴角最细微的动作里,一下子感动了你,征服了你。坐在大屏幕前,看那个男人看不出表情的坚硬的脸,和眼神里最深最深的牵挂,看那个男人粗糙的手指摩挲着爱人的衣服,看那个男人从心肺深处爆发的压抑的哽咽,心里难受的感觉真实得好像他就坐在你的眼前,就可以抱住他,纵然无济于事,也不要那么痛心。一直忘不掉两个人四年之后第一次重逢,欢喜地抱住,骂着粗口,拳打脚踢,然后眼神一软,急切地想要亲吻,却生生忍住。李安的细腻,真的很厉害,一个移动了两公分的动作,就可以让你瞬间被震撼。
 
       看完电影,有点明白为什么这样一部华人导演视野里的牛仔电影,会在美国得到那么多青睐。尽管cowboy的镜头一如西部片的粗犷,尽管牛仔口音惟妙惟肖,但画面里好像被水洗过一样的青山绿水,安静穿行的羊群,经常出现的月圆,熟悉的气氛依然让你感觉到导演的东方情怀。
 
       也许,强势的美国,已经很久没有被这样诠释了。
       在近几十年的世界电影里,好莱坞代表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席卷了世界各个角落。他们用“美国精神”的名义,诠释自己,诠释欧洲,诠释中国,诠释日本,诠释印度,诠释中东。世界主流电影,不是被打上了美国文化的烙印,就是走另一个极端,以美国的视角反观自己,张扬自己的民族特性。于是有美国版的《末代皇帝》、《花木兰》、《艺伎回忆录》、《特洛伊》、《角斗士》, 有了美国人视角的《卧虎藏龙》,有了张艺谋强烈张扬中国元素因此在西方大受欢迎的系列电影。
       但是,这个惯于解读他人的超级大国,却极少在“他者” 的视野中细腻地出现。
       坐在电影院里,想象着一个正宗的美国人,看着一个东方导演镜头里的美国,出人意料地带着悲悯的人文情怀,带着宽容细腻的触角,也许,他们也会被这种“他者”的理解所感动吧。毕竟,那个在汗与血的西部,人们习惯的是讲粗口的牛仔,是左轮手枪,是艳俗的舞女,多少隐藏在这些粗犷外表下不为人知的心痛,不会被表达,更不会被记载。所幸,这个东方人看到了,哪怕只是男人嘴角一丝微小的颤动。
      
        Brokeback Mountain。喜欢这个名字,没想到直接意译也可以那么有感觉。
        I swear…喜欢这个结尾,很东方的含蓄,所有的下文都咽进茫茫远山之中,回荡在人们心里的,只有爱……
       
       

2006年3月5日  4 张纸条儿了已经

第一次被点名

第一次在space被点名,呵呵玩玩……
 
最近在看的电视:好像很久很久没有看过比电脑更大的屏幕了……

最近做的爽事: 周六晚上的四川私方菜好好吃!!!

最近做的羞事: 把某物掉入厕所……奋不顾身捞回来……

最近被感动的事:清远市连南县大麦山镇,那个休学一年去山区之教的腼腆的男生燕子,和那个梦想在大麦山教书的女生奇哥

最近在听的音乐:should it matter

最近不可告人的秘密:都说不可告人了……

最近在看的报刊:明报,亚洲周刊,等等,不幸我是传说中的狗仔队……

最近关心的话题:工作啊工作啊工作啊,什么时候有人要我啊……

最近常去的地方:地铁,一天花一个多小时

最近常想的异性:老板……老板会不会把我留下……

最近最想做的事:回学校图书馆,安静,睡觉……

最近身体情况:饮食不规律,希望可以瘦一点

最近自己最想说的话:努力一点,不要急功近利

最想约谁一起去周游世界:某个帅哥,还有爸爸妈妈

 

呵呵轮到我点名啦,欧姐姐,june,丘丘,Vince, Tonny, Nevin, Vicky……

haha

2006年2月21日  12 张纸条儿了已经

回家真好

      想说的,是过年回家的感觉。记得Nevin曾经有个签名档:News should be new. 连正月十五都过去老大一截了,我却还在说过年的事情,看来我这种时效性,只适合去写回忆录了……
 
      过年有一个星期的假期,迫不及待地飞回了家。曾经无比熟悉的地方如今真的像天堂一样美好。永远有爸爸妈妈在,永远有早晨不用醒来的房间,有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的饭桌,有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十几年的厨房的香味,有带着家里的温暖的植物,还有沙发上总是放着的爸爸喜欢的绒毛玩具……于是就这样,过了一个很奢侈的春节。记得晚上躺在床上开心地睡不着,跟Ben发短信说:觉得自己像个皇帝……
 
      封建皇帝在一百年前就是被现代文明的枪炮轰下台的。生活在现代的我,吃吃睡睡的生活,也至多只能奢侈个几天。对好吃懒做的袋鼠生活的幻想,总是只能停留在YY阶段。
    
      记得那时候和艺mm和风子在那里一起YY,说等毕业了就找个好房子,然后四个人合租,然后让四个人的妈妈轮流办探亲签证过来香港,每个人三个月,四个人刚好一年。然后我们四个就可以很幸福的整年都吃家常饭,三个月广西风味,三个月潮汕风味,三个月东北风味,三个月江浙风味……幻想的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哎,不知道不久后的将来,我会安身在哪里?能不能离家很近?能不能常常回家,和爸爸妈妈周末一起去爬山,假期一起去南浔……?

2006年2月18日  11 张纸条儿了已经

« 早先的文章 最近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