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于奔命的生活

      不知道这个词贴切与否。
 
      但不管晚上几点睡,每天早上七点都准时在被解雇或者被训斥之类的噩梦中间醒来。然后白天工作,一直工作,有时会到很晚,有时会到凌晨。然后周末要上课,然后平时的空隙要做那些自己想做的采访,和专题。然后要不断地追踪时事,追踪新闻,思考,想,看,写。
 
      坦白说我真的喜欢这个工作,这个给我很大的平台让我看遍人生百态,催促我不断思考,不断成长的工作。我可以不停地看,不停地学。但有的时候真的疑惑,是不是逼得太急,走得太快了?
 
      我很想在傍晚时分去中环到上环的那些老街走走,看看。我很想再坐着叮叮车,晃晃悠悠地闻着大海的味道经过港岛。我很想在晚上去寻觅那些二楼书店,去楼上的咖啡馆坐坐,看看书。我也很想在午后的阳光里再走回港大的校园,单纯地因为那些生动的紫荆、树隙里跳跃的阳光而感动。
 
       记起以前爸爸跟我不断说起的“节奏感”。或许,这就是健康生活所必需去设计的那种“节奏感”吧。要懂得什么时候要工作,什么时候要思考,什么时候要用来单纯地被感动。节奏感表示,你是主动的,你在控制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生活控制你。
     
       该好好整理一下,很俗的一句话,不要成了工作或者生活的奴隶,呵呵,要站起来作主人。

2006年2月17日  2 张纸条儿了已经

那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一个小小的馒头引发出一场惊天血案。本该是天真无邪的儿童,却因为一件小事造成了人性的扭曲,是什么使得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此的脆弱?公安特警奉命抓捕犯罪嫌疑人,却始终未能完成任务,这又是为什么?案情扑朔迷离,真相直到最后一刻才大白天下——敬请收看《法制在线》2005年终特别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一本正经上场,“《法制在线》”讲述一个离奇的刑事案件:圆环套圆环娱乐城的王总经理在模特妻子的面前被杀,城管小队长真田成了嫌疑人。警局派出人员调查,谈判专家陈满神找到了真正的嫌犯张昆仑,然而前来抓捕他的郎警官却在搏斗中和他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暧昧感情。目击证人谢无欢最后登场,在一场RAP版的法庭审判之后,真相大白,一个儿时的馒头引发了谢无欢苦心经营二十年的血案,案件结尾,坏人死了,好人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如果没有电影《无极》的铺垫,这个风行全国的二十分钟网络视频短片在制造无尽的荒诞之余,甚至还可以说逻辑严密,情节吻合,相比真正的法制案件并没有太多漏洞。然而,对照那部试图寓意深刻的电影《无极》来看,鲜花盔甲的主人、大将军真田(城管小队长),奴隶昆仑(犯罪嫌疑人张昆仑)、雪国人鬼狼(有同性恋倾向的郎警官),美人倾城(王经理的模特妻子),阴险的无欢(目击证人谢无欢),女神满神(谈判专家),强烈的反差和荒诞搞笑情节也许就能让你明白,为什么三亿元投资的大片《无极》只赢得了网上百分之四的支持率,而这个制作了十天的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却得到了百分之八十四的网友追捧。
 
       也许陈凯歌导演费尽心机拍摄《无极》的时候,怎么也没想到,他自认为“能给观众带来很久没有的幸福感”的宏篇巨制,到最后,竟然被网上一个黄毛小辈抢了风头。陈导呕心沥血想要探讨的严肃哲学命题:生与死,爱与恨,自由与尊严,欺骗与忠诚,命运与抗争,被一剪刀裁成了关于馒头的网络无厘头:凶杀,色情,复仇,三角关系,同性恋,警匪搏斗。
 
       也许31岁的自由职业者胡戈在2005年12月18日走出《无极》的影院时,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一时兴起想要调侃一下这部感觉“不太好”的电影,会真的让新年伊始的中国因为一个“馒头”而疯狂。人们打招呼开始说:看了馒头血案没?几天之内,《馒头》的网络搜索排名远远超过《无极》。网友评论:“《无极》是我2006年看的第一部电影,看得我直喊晦气。不过看了这个《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后心里就舒服多了,毕竟无极还是能带给我们快乐的。”
 
       但最让年轻人胡戈和广大娱乐了一把的网友大跌眼镜的,还不仅仅是无极和馒头的PK。谁也没想到,全民娱乐之后,陈凯歌竟然公开声明,起诉馒头作者胡戈。“一定要就这个问题解决到底!”2006年2月12日在柏林影展首映上,陈导演愤愤然地对媒体说:“我觉得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谁也没有想到,一度被称为中国电影帝王级人物的陈凯歌,一向正襟危坐、带着沉重的知识分子的镣铐和抱负的陈凯歌,真的会对一个网络小人物痛下杀手。《无极》怎么了不重要,这样高期望低回报的大制作对中国观众来说已经不是新鲜事了。《馒头》怎么了也不重要,它只是网络草根直抒民意的又一个代表,你越是严肃越是说教,我就越是调侃越是荒诞,这是平民观众对精英导演又一次玩世不恭的反击。但重要的是陈凯歌怎么了,中国电影又怎么了。
 
       从《英雄》到《无极》,一样恢宏到死华丽到死的场面,一样皇帝般高高在上的深刻立意和说教,但又偏偏是一样漏洞百出空洞无味的情节。从张艺谋到陈凯歌,中国这两个玉皇大帝级别的导演,在试图摆脱第五代电影沉重的土地情结,在这个浮躁年代开始操刀商业大片的时候,却仍然放不下身段,在华美的特技效果之外,还生怕观众看轻了自己的“人文底蕴”。于是他们一边在各种布景、服装、色彩里加上话剧式的强烈隐喻(比如英雄的红黑白绿色调,无极的鲜花盔甲、羽毛衣服、大鸟笼),一边还生怕观众看不懂,把自己那么点儿人文感悟非要通过台词一遍一遍地往直白里说。这样的效果只能是让人哭笑不得。花钱买娱乐的观众被娱乐得很累;花钱买思考的观众在过分直白的陈述面前感到强烈的被鄙视感。就像韩寒在博客里说的:好不容易品出点味道,两句话全给说出来了。中国有句老话叫点到即止,这些导演可倒好,都是点死为止。
   
       无论是陈凯歌还是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的表率,《黄土地》、《霸王别姬》、《菊豆》、《活着》,他们曾经的电影是那么令人怀有敬意。一个评论家说,从这半年的陈凯歌能看出一个中国老电影人面对市场的困惑和迷茫。无论是浮躁的市场、苛刻的观众,其实作为一个导演,真的不需要去迎合谁。或者有能力去做冯小刚,嬉笑怒骂,观众要什么就给什么;假若放不下身段,就不要放下,真切地讲述你的忧国忧民,你的人文感悟。无论哪个时代,经典总是应景的,总不会过时。
 
       看着曾经如此深刻而痛苦的陈凯歌在市场大潮里哗众取宠,心里真的有些不是滋味,不知道是这个恶俗的市场毁了他,还是他毁了自己。
      

2006年2月17日  一张纸条儿了已经

工作笔记

       工作总是在磕磕碰碰里学到新的游戏规则,今天学到的是:
 
       1. 信仰可以是完全理想的,但是生活不可以,尤其是工作不可以。至少,不能把你的理想强加给所有人。
 
       2. 要更懂得察言观色。虽然听起来很世俗,但其实在工作里,那就是善解人意。要尽量在被要求前去做,在犯错误前去避免。
 
       3. 不要存着新人的心态去心安理得地犯错误。其实应该帮助老板把培养你的成本降到最低。
 
      每天吃饭的时候,炎子都会很好心地告诉我一些我看不出来的真实事件背后的玄机,告诉我其实每个世界都有它的游戏规则,遵守规则和坚持理想有的时候是两回事情。因为遵守规则也是对别人的尊重,而只有尊重,才能交流,才能合作。

2006年2月8日  4 张纸条儿了已经

有一种男人

      “有一种男人,年轻的时候总想做一阵风,无牵无挂,掠过每一个地方,去见识这世界上的神奇。

      后来时间会让他生出一根线,而当他碰到了那个懂得去牵那根线的女人,他就变成了一个风筝。地上的那个人懂得风筝飞的多高多远都没事,离开了线,他一定会坠落。而当他飞累了,一定会回来,靠在自己的背上。

      后来,风筝厌倦了做风筝,他不能忍受老要远远的看着她。于是风筝变成了一只牧羊犬,他要乖乖的守着她,保护她。蹭着她的裤角陪她去看她想看的风景;任她把自己的毛发拽的生疼或者弄成奇怪的样式;任她把小baby放在自己的背上,把自己的脊背压弯。他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动物。

      有一种男人,开始是阵风,后来变成了风筝,最后变成了幸福的牧羊犬……我想我也是这种男人。”

       ——摘自某位友人的旧博,惊觉竟然说得如此好……这样懂得牵线的女人,就是gg常说的“懂事”吧……

 

      下面是网友评论,惊觉说得更好,呵呵,说出很多也许是藏在很多女人心里而不敢说的心声吧:

 

     “总是女人感慨男人是风筝。总是男人希望女人“懂事“,而女人也总是主动地期望自己“懂事“。
如果女人要这样“用心良苦”、对一个男人付出、等待,何妨不要?
      真正的关系,还是应当互相爱慕、尊重、体谅的好。
      感情的天平,应该是平的。一个人疲惫,即便得到“幸福”,又有什么意思呢。”

 

2006年1月25日  7 张纸条儿了已经

香港的老鼠也爱大米

      磨磨蹭蹭又一遍写完北村的稿子,已经是这会儿了,大半夜的,刚要往被子里钻,却听着窗外飘来熟悉的音符: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嗒……一时间,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我kao,这不是去年飘遍中国大江南北每一个城市每一个旮旯的爱大米的老鼠么,在广州的建筑工地上听到它,在东北叼着烟斗的大爷们那里听到它,在无锡ktv甜蜜的小情侣那听到它,在北京、兰州、上海、南京……频率之高以至于此后逛店一听见音响里的前奏,立马掉头就出门,连拿在手里摩挲的裙子也大义灭亲再所不惜。时隔几个月,却在香港这里,又听到了安静了半年多的大老鼠。
 
      呵呵,恨极生爱吧,寒冷的夜里,熟悉的旋律竟也让人感到了温暖。突然想起来,很快,很快就可以回家了。工作挺累的,尤其是刚开始。很多节奏掌握不准,很多角度拿捏不好,采访总是有些忐忑不安,写稿总是有些欲速不达。就像这篇北村隆则的访问稿,前前后后三遍,第一遍太平淡,第二遍太主观,第三遍刚刚完工,还等待评价。出刊估计是来不及了,我就真的想搞清楚,到底怎样的写法才是合适的。我就不相信我写不出来一篇风格、气氛都恰到好处的稿子了~
 
      仍然埋怨自己不争气,实习一个月,犯的大错小错也不少了,总要有点儿进步吧。这么多采访和写稿的机会,安安,不能浪费,你要好好好好地努力啊!!

2006年1月25日  2 张纸条儿了已经

新闻工人

      常常觉得做媒体这行,工作和生活没有明显的界限。记得南方人物周刊一个漂亮的女记者说,我们是新闻工人,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无奈新闻这玩意儿,没有working hour。离开了办公室,人照样要采访,稿子照样要写,选题照样要想,每天坐在地铁里就冲着自己的脚丫发呆,恨不得在这个钢筋水泥城市的地下,遇到小时候郑渊洁童话里的内容:奔腾在地下,然后头顶的世界照转,脚下的时间凝固,到达下一个站点,已经是2010年。
 
      挺喜欢新闻这个行当的,也很珍惜现在的实习机会。只是现在的新闻,和我当初毅然决然转系时所想的,已经完全不是一个概念。那时的理解其实很浅,就是在一个大众平台上,有个表达的空间。说些自己想说的,小情小调,小滋小味,听的人开心,说的人开心就够了。接触了半年的“新闻”才明白,新闻工人更像是摄影师,读者能通过你的镜头读到这个世界,但是你和相机却是完全隐入幕后的。高明的摄影师镜头带着感情,但同样的,也只有高明的读者才读的出来。更多的时候,新闻工人陈述的是事实,是最坚实、最无可辩驳,但同时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事实。
 
      想起做岭南人时听过的一句话: 我们不想感动任何人。猛然觉得有点做新闻的感觉。
    
      这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博客、播客、个人网页、自拍、个人写真都是流行词,换一个说法,这也是一个自恋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无穷无尽的欲望去表达、倾诉,而听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说自话。我们渐渐习惯了透过“我……”“我觉得……”“我认为……”去看这个世界,带着几重有色眼镜不知道,也许赤橙黄绿青蓝紫重叠完了一样可以变成万能的白色。记得高中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开始喜欢写感受,而不懂得写记叙文时,感觉非常诚惶诚恐。耳边常常有个声音在响:说事儿!谁在乎你怎么觉得?说事儿!五六年过去了,终于,我在港大的新闻课上找到了当年耳边声音的来源。
 
      其实个性澎湃是个激动人心的事情。但有时,太强烈的自我意识会让你迷失掉整个世界。试着做新闻,越来越体会那种把自己变成角落里安静的摄影机时的快乐。当意识到自己是多么渺小和微不足道的时候,整个世界都向你敞开了。以前常听人说新闻工人是最自由的,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看什么就看什么。现在才觉得,真正的自由,不是身体上的,是心灵,是摆脱了自我束缚之后的心灵自由。
 
      时代总是需要记录者。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因此,记者,也阴错阳差地成了站在第一线记录历史的人。生活本身已经足够动人,能够忠实地记录它,已经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碎碎念……
 

2006年1月23日  3 张纸条儿了已经

日本领事演讲会

致香港中文大学全体内地学生学者:

  日本国(Japan)驻香港总领事(Consul-General in Hong Kong)北村隆则先生(Mr.
Takanori Kitamura)将于二〇〇六年一月十八日(星期三、乙酉鸡年十二月十九)下午五时
正假香港中文大学行政楼祖尧堂以英语主讲题为「日本外交的理念和发展」(Consistency
and Evolution of Japan’s Foreign Policy)的演讲会。大学传讯及公共关系处在此特通过
我会邀请中大内地学人参加此次活动,有关详情请参考链接
http://www.cuhk.edu.hk/ipro/lecture/chinese/index.html。

  值此辞旧迎新之际,香港中文大学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谨在此祝愿中大全体内地学人新
年快乐、学业有成、阖家幸福、万事如意!祝愿香港中文大学蒸蒸日上!

  最后,香港中文大学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对大学传讯及公共关系处与校内其它相关部门
长期以来给予我会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预祝此次演讲会圆满成功!

          香港中文大学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
          Chinese Students and Scholars Association (CSSA), CUHK
          http://www.cuhk.edu.hk/student/cssa/
          http://bbs.oal.cuhk.edu.hk/, telnet://bbs.oal.cuhk.edu.hk/
          二〇〇六年一月三日

2006年1月18日  3 张纸条儿了已经

那天

 
 
 
 
那天
有你一封长信
说了那么多淡漠的话语
 
那天
我沉默握笔
是不知道怎样来回答你
 
那天
翻看从前的日记
好长一段踌躇的年纪
 
那天
我只写下一句
原来我们自己 不明白自己
说了世上一无牵挂为何有悲喜
说了朋友相交如水为何重别离
说了少年笑看将来为何常回忆
说了青春一去无悔为何还哭泣
——艾敬《那天》
 
 

2006年1月17日  4 张纸条儿了已经

心愿

湖水是你的眼神,梦想满天星辰 
心情是一个传说,亘古不变地等候 
成长是一扇树叶的门,童年有一群亲爱的人 
春天是一段路程,沧海桑田的拥有 
那些我爱的人,那些离逝的风,那些永远的誓言一遍一遍 
那些爱我的人,那些沉淀的泪,那些永远的誓言一遍一遍 
我们都曾有过一张天真而忧伤的脸,手握阳光我们望着遥远 
轻轻的一天天 一年又一年
长大间我们是否还会再唱起心愿 
长大间我们是否还会再唱起心愿
 

2006年1月17日  丢张纸条儿吧

实习流水账

      每周三都是亚洲周刊最忙的时候,今天也不例外。公司的同事早就习惯了周三出刊前熬个通宵,我也习惯了每到周三就开始在我的“时人时事”码字。时人时事是个必不可少的板块,就像每本杂志上都会辟个专栏,补充介绍一下杂志本周没有覆盖到的新闻。但这不是重要板块,通常会出现在杂志的最后几页,供大家吃完大餐消遣消遣。每周六条新闻,每条两百多字,保证时间地点人物没有错,保证立场客观中立,去掉官话,不加评论。除了有采访任务,或者帮其它编辑审审稿之外,这就是我每周必做的主要任务了。
     
      周一去采访了港大的教授,晚上熬夜赶出一篇关于香港人力资源学术报告会的报道文章,定了新新移民时期的香港做主题。周二上交,被批评写的过于学术,过于报告。要修改,等下周才能出刊。也是,慢慢地开始习惯亚洲周刊的风格了,但行文中仍然拿捏不准。不是感觉偏差,却真的是功底太浅。不懂得举重若轻,不懂得把沉重、严肃的政经话题说的有历史感、有文化感、有阅读性。明知道研究了N篇论文之后,写出来的东西一定和论文一样枯燥,明明尝试了许多遍去简洁明朗,但却忘记了,或者根本无法把握住,daniel所说的那种“历史感”。深刻地感觉到自己的阅历、读书都太少了。亚洲周刊里这些资深的读书人、文化人,可以把看似无聊的事情说得有情有理、意义深刻,可以把不能承受的沉重话题——两岸关系、官场争斗、经济罪恶、法律维权写的“有气氛”,有动情之处。真不知道要薰多久,才能陶出这种游刃有余、举重若轻的感觉。
 
      周二因为睡眠严重不足的缘故,昏昏沉沉过了一天,送走了实习结束的“战友”Bonnie。晚上看Bonnie跟一起工作了三个星期的同事一一道别,然后很伤感的样子,不由得觉得自己老了。隐约记得也就是一年之前,我还在为兄弟姐妹重聚之后的离别伤感,然后姐姐跟我说,我们都长大了,不用随时随地让感情倾泻而出了,要懂得收敛,要懂得不要那么放纵感情。一年之后,在Bonnie真诚的伤感里,我突然觉得我变成了我姐姐。收敛已经成了习惯,有些东西已经习惯摆在心里,甚至该表达的时候,都只能张张嘴,却不知从何说起了。
 
      地铁上,Bonnie对我说:“能来香港,能在这里读大学,能在亚洲周刊认识一群这么好的人,我真的很感恩。我人生中的很多重要的转变,都是来自不同的人的影响。他们把我带到了越来越好的地方,我真的很感恩。”Bonnie的眼睛很清澈。听着她说着这些,很感动这个女孩子的单纯,也,好像,看到了几年以前的自己,在海边,和朋友无间地分享自己成长的自己。
 
      呵呵,不抒情了,情是抒不完的,过去是回忆不完的,路却是还要往前走的,而且还有很长,很长。
 
      今天早上来,又接受一个新任务,很有趣的,要去采访风水大师、算命大师,要问他们2006年香港运程,据同事说,那些大师很灵的,去年他们还准确算出过郑伊健梁咏琪的分手~~还真是香港特色,呵呵~~不知道到时大师会不会顺便瞟我两眼,看看我印堂阿什么之类的……
 

2006年1月11日  6 张纸条儿了已经

« 早先的文章 最近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