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嫁”日记

      最近几天把签名档搞成“终于找到婆家了……”,最大的效果就是,上线从来不跟我打招呼的朋友这几天统统给我闪屏:“你要结婚了?!”
      呵呵,我倒是想啊,在家里好吃懒做,顺便相夫教子,有个人养着,有个狗逗着,有个花赏着,有个小孩儿气着……可惜呀,咱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咱们的游戏规则是: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所以呢,养我的人没那么快出现,被我逗的狗也都要几个月的工资挣来,花花草草的在香港终年不见阳光的小“筒子楼”里估计是养不活了,更别提要吃奶粉买尿布的小屁娃娃了……
      妈妈常说一句话:自己都养不活,还养狗?还养娃娃?!
      所以呢,找个工作,养活自己,是正事。
 
      那天被老总叫去办公室,说聊两句,就有强烈的第六感。后来看老总一个劲地批评我,这也粗心拉,那也不对啦,你怎么还不会粤语呢,做编辑一定要精益求精阿,第六感就更加强烈了:好端端的,干嘛开始教诲我呢,一般人说批评你就表示重视你,莫非……
      嘿嘿嘿嘿……果然……
      老总:洁平阿,你不是以前跟我说你想留下来工作吗?
      我:(紧张……)
      老总:我们很欢迎你啊,你什么时候毕业呢?什么时候能来正式工作呢?
      我:(狂喜……拼命忍着……)哦,我五月份就差不多结课了,如果您需要的话,我可以一直实习到毕业,然后就直接工作了。
      老总:好啊,那你这两天去研究一下签证、手续的事情,然后尽快办吧,希望在五月份可以正式过来……
      我:(继续狂喜……拼命拼命忍着……)好啊,那我尽快!
 
      就这样嫁出去了,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定职务和薪水,但是不管啦,就像爸爸说的,能在香港有个容身之地,就是打字清洁也要答应,呵呵……更何况是我一直钟爱的杂志事业。
 
      丘丘发信息来问我做这个有什么感受。其实感受很多,但是都和想象的不一样。
      也许像那句话说的:不是因为喜欢而了解,是因为了解而喜欢。
      凭着一点点做校园杂志的经验,我曾经以为我很喜欢媒体,很喜欢新闻。我曾经以为那是一个理想主义的,高尚的,快乐的,自由的空间,可以指点江山,可以激扬文字,可以愤世嫉俗,也可以过一些小情小调,小资产阶级的生活。也许在走入社会之前,所有的想象都是美好的,你以为法律很神圣,你以为经济很全能,你以为哲学很高尚,你以为历史很深沉,你以为生化很玄妙。也许在现实面前,其实一切依然美好,只是换了一种形态。所有的理想,美好于它实现的不易,美好于许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尝试,美好于不得不妥协时我们内心的痛苦,美好于无论现实如何,我们仍然有内心的坚持,和努力。
 
       新闻让我看到,原来曾经以为高尚的,底下是厚厚的黑暗;曾经以为黑暗的,背后有深深的无奈。
       我一直忘不掉在大麦山遇到的大学生燕子,他休学一年去乡村支教。问他为什么休学,他说,现实一点,我不可能一辈子在乡村做老师,我没有那么伟大。家人不会同意,我也需要有好的生活,有自己的未来。但是我真的放不下这些孩子,也许大学里,是我唯一可以真的理想主义一回的时候,所以我休学一年,这可能是我唯一的时机,去真的接近他们,帮助他们。
      这就是理想和现实吧。这就是为什么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辞,总是有种隐忍的哀伤。这就是为什么每次听到国内大骂媒体在某件事情上集体失声,没有责任感时,我们内心有深深的无奈。这就是为什么有战争、有罪恶、有苦难、有黑暗的地方,就有记者,为什么他们眼含泪水,依然可以为读者写出温暖的文字,写出希望。
 
      其实对我而言,这些纯属无病呻吟。我并没有真正站在第一线,我并没有机会真的去接触很多苦难。只是突然觉得,生活本身是伟大的,在生活面前,没有人有权利用自己的所谓理想去指点,去说教,我们都太渺小了,不可能用自己的意志凌驾于生活之上。我们要忠实地记录她,理解她,懂她,帮助她。也是记录自己,理解自己。    
 
      对着书桌上的一堆亚洲周刊,常常发呆,觉得自己这辈子是和杂志耗上了,岭南人,放飞,亚洲周刊……呵呵。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第一个平台。亚洲周刊是一片肥沃的华人的土地,现在,只想让自己蹲下来,蹲下来,看清脚下的土地,把根扎进去,然后再抬头。也许,只有理解脚下的土地,才能更理解头顶的天空,更理解那些美好的风花雪月、爱恨情仇。
 
      完了,出嫁日记再写下去,就要变成出家日记了。呵呵。安安,加油!
 

2006年3月16日  19 张纸条儿了已经

血色浪漫1

北京。
 
周晓白说:我一辈子跟定你了,你别想跑,想跑也跑不了。
 
周晓白说:求求你不要去好吗?我不许你去。只当为了我还不行吗?
 
周晓白说:钟跃民,我爱你,我要永远跟你在一起。
 
晓白是那么美丽。她从背后紧紧抱住钟跃民,楚楚的表情和含泪的眼神会让每一个男人心碎。但是钟跃民,这个一身的不羁被束缚在深情环抱中的男人,表情却突然有些茫然和恐惧。也许,这时,他已经明白自己的未来。
 
陕北。
 
秦岭说:我不讨厌你。
 
秦岭说:钟跃民,你寂寞吗?
 
秦岭说:我承认我喜欢你。我想做你的女朋友。但是钟跃民,你听我说。在这里我寂寞,你也寂寞,我们在一起会很快乐。但是以后,如果你有更精彩的将来,我会祝福你。如果我有,我也一定会去争取。在这里的一切结束,不要拴着对方,我们依然要相互祝福。
 
秦岭是那么动人。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她美丽的眼睛在昏黄的天气里那么明亮、真诚。对面,坐着那个毕生追求自由,天不怕地不怕的钟跃民。他的眼神却在这时沦陷了。一点点地吃惊、柔软,然后开始无比脆弱。
 
他说:秦岭,我从来没有见过像你这样的女孩子。
 
也许,能看到最顽强男人的脆弱和柔软,也许这样的女子,就是他真爱的吧。
 
 
这是《血色浪漫》,一伙阳光灿烂日子里的少年,一群激情燃烧岁月里的年轻人。知识青年,理想主义,信仰,追求,爱情……才看到1/3,却已经常被一群年轻人大声朗诵革命诗歌的样子感动的热泪盈眶。还有这个钟跃民,一个像《燃情岁月》里的brad一样,让女人永远梦想,却永远不能得到的男人。“也许就是他内心的火热感染了周围的人,也恰恰是那种火热伤害了他所爱的人们。”
 
闷骚一下,实在是被钟跃民见一个爱一个给郁闷到了。呵呵……待续后2/3……
 

2006年3月8日  5 张纸条儿了已经

有时候想

 
为什么要把世界看得这么清楚呢?
 
泰国游行了,菲律宾政变了,维权被镇压了,高官贪污了,农村饿死人了,矿主黑手杀人了,医生见死不救了……某某跟某某好是政治游戏,某某跟某某笑是商业公关,某某承诺某某是伺机利用,某某相信某某是把柄在手……
 
谁都知道这个世界是有黑暗的,就像它有光明一样。
 
可为什么要把一切都看得那么清楚呢?哪怕最阴暗的角落,最残酷的事实。不会心寒吗。
 
有时候想,
 
究竟这是一份现实的工作,
 
一份理想的责任感,
 
一种高尚的奉献,
 
抑或是一种单纯的爱好呢?
 
选择这样生活的人,他们是怎么想的呢……

2006年3月7日  2 张纸条儿了已经

老但可爱的图图……

願你每天都快樂(轉貼圖文)

1、記住該記住的,忘記該忘記的。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2、能沖刷一切的除了眼淚,就是時間,以時間來推移感情。

   時間越長,衝突越淡,仿佛不斷稀釋的茶。 


 
3、怨言是上天得至人類最大的供物,也是人類禱告中最真誠的部分。


 
4、智慧的代價是矛盾。這是人生對人生觀開的玩笑。

 
5、世上多數的姑娘總以為自己是驕傲的公主。



6、如果敵人讓你生氣,那說明你還沒有勝他的把握。

 
 
7、如果朋友讓你生氣,那說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

 
8、令狐沖說“有些事情本身我們無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9、我不知道現在做的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當我終於老死的時候我才知道。 


 
10、也許有些人很可惡,有些人很卑鄙。而當我設身為他想像的時候,我才知道:他比我還可憐。所以請原諒所有你見過的人,好人或者壞人 


 
11、魚對水說你看不到我的眼淚,因為我在水裏,水說我能感覺到你的眼淚,因為你在我心裏。 


 
12、快樂要有悲傷作陪,雨過應該就有天晴。如果雨後還是雨,如果憂傷之後還是憂傷.請讓我們從容面對這離別之後的離別。
微笑地去尋找一個不可能出現的你!

 
 
13、死亡教會人一切,如同考試之後公佈的結果——雖然恍然大悟,但為時晚矣~!

 
 
14、出生的時候,你哭著,周圍的人笑著;逝去的時候,你笑著,而周圍的人在哭!
一切都是輪迴!!!!我們都在輪迴中!!!! 


 
15、男人在結婚前覺得適合自己的女人很少,結婚後覺得適合自己的女人很多 


 
16、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 

 

 

2006年3月6日  2 张纸条儿了已经

专访稿……

专访:纪录片China in the Red (《赤字中国》)导演Sue Williams

 

美国人韦苏:

她用镜头见证中国命运 

 

    初见Sue Williams,是早春的广州。乍暖还寒的天气里,她穿一条深蓝碎花的丝绸裙,站在繁忙的街道边,笑盈盈地告诉我们:“一九八二年是我第一次到广州,那时候走在路上,很多人会盯着我看,然后惊讶地走过来摸我的头发。”说着,她下意识地笼一下金发。

    二十多年的光阴过去,这个城市,早已懂得用更友好的方式迎接远方的客人。如今已是二零零六年,二月二十日,美国导演Sue Williams(中文名:韦苏)应中山大学的邀请,带着自己的纪录片“China In the Red”又来到广州,在学校里与师生分享。

    China In the Red,中文名称译作《赤字中国》,是二零零三年在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公映的纪录片。作为导演,Sue把镜头对准了一九九八年至二零零一年的中国,用十个主人公三年里的命运变化,讲述了中国改革开放激流里,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

    主人公张淑艳,沈阳国有企业职工,三年里屡被警告下岗,工资下跌到四百元每月,勉强支撑女儿的学业。主人公洪焕珍,农村妇女,三年在病痛里挣扎,因为贫困几近不治。主人公张武,原国企职工,在改革开放的浪潮里下海创业,成为中国最好的企业形象设计公司老总,三年里换了两套房子。主人公慕绥新,前沈阳市市长,“慕马大案”的罪魁,三年里经历了从官运亨通到客死狱中的大起大落……

    纪录片镜头下的三年,有人发财,有人下岗,有人硕果累累,有人全盘皆输。广州中山大学永芳堂的讲学厅内,大学生们看得啧啧感叹,却也陷入全神深思。

   “为什么拍摄这些人?”

   “他们能代表中国吗?”

   “Sue是美国人,她真的了解中国吗?”……

   带着很多大陆学生的疑问,亚洲周刊对Sue Williams进行了专访,希望可以对这部纪录片,以及导演,都做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改革: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

 

张洁平(下文张):为什么要选择这三年,拍这样十个人来讲述中国?

Sue Williams(下文韦):影片开拍时有个特殊的背景,因为这个背景,我们才选择了三年,选择了来自中国北方的十个主人公。这个背景就是,一九九八年朱镕基的新闻发布会。那年,朱镕基宣布,国有企业要改革脱困,三年时间为限,要争取扭亏为盈。这是一个很大的改革动作。所以我们立刻决定寻找十个曾经或正在国有企业工作的人,追踪他们三年的生活变化,希望能考察在中国,一个全国性的经济政策是怎样影响百姓的生活。这样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在没有政治改革相伴的时候,又能不能成功。结果一直到零一年,我们看到的是,国有企业让三千五百万工人下岗,却仍然没有摆脱困境。主人公里,少数创业成了百万富翁,多数人下岗,同时失去了所有的医疗、社会保障福利。

 

张:这样的结果出乎意料吗?

韦:应该说每一个结果几乎都是出乎意料的。因为九八年开拍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会发生些什么。一开始把镜头对准他们时,我们都心里没底,有时担心故事太平淡,有时又怕变量太多太大,影响拍摄。最出乎意料的是主人公慕绥新。一九九八年,他还是沈阳市长,指点江山、意气风发,二零零一年,我们已经无法找到他完成最后一次拍摄了。他因为贪污被判死刑,癌症不治死在死囚监狱里。我真没法形容听到消息时的感觉。整个人完全惊呆了……我们曾有很多次面对面的交流,当时沈阳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国企,而他是站在改革第一线的指挥官。我们在沈阳拍摄的时候,他曾经说:你们随便拍吧,我们沈阳,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他的魄力,大胆和开放的作风曾经让我非常佩服。但是真的没想到,他会这样死在一个不光彩的地方。

 

张:这部片子叫China In the Red,为什么中文会翻译作“赤字中国”呢?中国现在有八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赤字从何而来呢?

韦:题目里的In the Red是个双关。一方面,无论红色政权还是红色革命,红色一直是中国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in the red在英文里有负债、赤字的意思,也是我们想采用的双关语。中国的经济的确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在拍摄时,很多官员告诉我们,中国现在面临的大多数难题——无论是国有企业亏损,还是工人失业、下岗,无论是农民没有医疗保障,还是教育问题、环境问题——都是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留下来的病根,是老计划经济体制留给中国的一大笔负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银行死账坏账多得惊人,赤字累累。朱镕基在新闻发布会上也说:国有企业的问题,就是“没有钱”。这个“没有钱”,就说明中国仍然在负债中,仍然背着几十年累积下来的有形的、无形的巨额赤字。

 

来自官方的压力

 

张:作为一个美国人,深入中国社会拍一部这样的片子,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韦:很多人担心我有语言上的交流困难,但因为几个很棒的中国助手,我与主人公交流都没有很大障碍。在我而言,最大的困难,还是来自官方。我们整个拍摄的至少百分之七十的时间,都是用来和各级官员打交道,请求他们批准拍摄。中国官员总说:“不要拍这个,不要拍那个,看起来不好,影响形象。”零一年,洪焕珍病重,慕绥新被审查,我们的拍摄就被禁止了。中国官员希望我们镜头下的中国,永远是正面的,积极的。可是,风光旖旎,笑脸相迎,诱人的美食,可爱的熊猫,这些,就是中国吗?对我们而言,仅仅拍摄这些没有意义。中国百姓有自己的痛苦和快乐,有自己最寻常的生活,最普通的追求,而这些,才是在层层幕布之后,美国人看不到的,甚至误解的。当时在东北的街头,我们常常看到成千上百的下岗工人拉着横幅静坐示威,想去拍摄,却被官员拦下来。其实为什么不给拍?拍下来,美国人看到的,不是中国的贫穷落后,反而是中国的渐渐民主、开放。拍下来,美国人才会知道,原来今天中国的游行,也是这么和平的,没有荷枪实弹的警察来驱赶,也不会有野蛮的街头暴动。我真希望我的镜头可以表达这个真实的中国。中国已经是世界大国了,不应该再费力地遮掩、隐藏些什么。隐藏自己,只会引发更多的争议。中国已经强大了,是时候站起来正视自己,直面世界。相比谣言,其实中国的真相,要好得多。

 

美国人眼里的中国

 

张:那看到《赤字中国》里所表达的中国真相,美国观众反应如何?

韦:美国人其实非常不了解中国。以前,他们习惯把中国等同于中国政府、集权。后来中国发展了,美国媒体又开始大肆宣扬中国时代的到来:中国世纪,中国强大了,中国称霸了,中国,中国,中国……至于中国人真正的喜怒哀乐,美国人完全不了解。这也是我为什么想拍现代中国的纪录片。镜头是最忠实的。这部片子在美国放映之后,很多美国人被感动了。他们看到了真实的中国人的生活环境,他们上下班、做饭、哄小孩的样子,他们为了家庭、工作和梦想奋斗的样子。他们看到中国人的珍惜和烦恼,其实和自己是一样的。很多美国人打来电话,想为洪焕珍、张淑艳捐款。亚拉巴马州的一个教师,说想帮助中国的下岗工人,但自己没有钱,愿意每个月捐出五美元,托我们转交。我们陆续得到了很多捐款,后来把这些钱都寄给了主人公。影片最后已经病重的洪焕珍,后来被送到西安最好的医院治疗,并逐渐康复。她的女儿也被送到一家厨师学校,现在已经是西安有名的大厨师。

 

张:你是美国人,但是拍了很多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比如《中国三部曲》、《赤字中国》,是什么让你对中国这么有激情的呢?

韦:其实我算是世界公民(global citizen),出生在英国,十八岁到纽约。而我的祖母是白俄罗斯人,在中国出生,我的母亲是英国人,也是在中国长大的。我从小就听她们讲中国的故事,所以一直对中国有特殊的感情。八十年代末,我拍摄了第一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讲中国革命的历史,时间跨度从一九一一年到一九四九年。没想到市场反响很好,我PBS的上司也很赞赏,看完了还很上瘾地问一句:后来怎么样了?于是我就接着拍摄了“The Mao Years”(《毛泽东时代》,一九四九至一九七六)和“Born Under the Red Flag”(《生在红旗下》,一九七六至一九九七),完成了我的《中国三部曲》。谁知我的上司过瘾之余依然意犹未尽,问:那现在,中国怎么样了?于是,这部《赤字中国》就开拍了,从一九九八年到二零零一年,不再是回忆历史,而开始见证历史了。我曾经一直想尝试其它的题材,但是,中国,很特别,拿起来就很难放下了。我的下一部片子还会是中国题材,准备选择一些年轻人,可能是中国的MBA,跟踪拍摄二十年,还在计划中,不过我相信会很过瘾。

 

    广州之行结束时,我们的采访也告一段落。Sue Williams的另一个邀请方,香港大学香港人文社会研究所的周光蓁教授也对影片感触颇深:“抛开特殊的历史背景不谈,《赤字中国》是一个关于希望和现实的故事。三年前,每个主人公都有希望,家庭、孩子,或者梦想,哪怕很卑微,但是都很努力地去维持。三年后,悲哀的是,多数人的希望被现实摧毁了,他们简直一无所有。”

    作为导演,Sue最后告诉我们:“看到我的主人公在生活里挣扎的时候,我真的很想帮他们,但作为一个导演,一个记者,在工作时我不可以。无论如何,我很庆幸自己忠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毕竟有很多人在这段历史里成功了,也幸福了。无论如何,在拍完片子之后,我们仍然可以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们。”完。

 

 

2006年3月5日  2 张纸条儿了已经

断背山@香港影院

      周三半夜的一轮煎熬结束,周四时分,几个同事嚷嚷着要去影院放松一下。于是昨天晚上,在铜锣湾,我第一次走进香港的影院,看了第一部掏五十块大洋的电影。
 
      Brokeback Mountain. 断背山。
 
      夜晚,走出影院,走出断背山的苍茫与柔情,重新回归夜香港的霓虹魅影,突然有种茫然的感觉。不似之前看完电影,总是在大口喘气之余急切地与朋友分享。这时,走在铜锣湾的街头,听身边朋友解读李安的东方情怀、中国元素,心里有的,却只是淡淡的疏离、和空旷。什么都不想说,什么都不想记得,又什么都不想忘掉。
 
      朋友说我入戏了。也许吧。李安的电影总是淡淡的,缓慢的,甚至是冗长的,但却在那一个嘴角最细微的动作里,一下子感动了你,征服了你。坐在大屏幕前,看那个男人看不出表情的坚硬的脸,和眼神里最深最深的牵挂,看那个男人粗糙的手指摩挲着爱人的衣服,看那个男人从心肺深处爆发的压抑的哽咽,心里难受的感觉真实得好像他就坐在你的眼前,就可以抱住他,纵然无济于事,也不要那么痛心。一直忘不掉两个人四年之后第一次重逢,欢喜地抱住,骂着粗口,拳打脚踢,然后眼神一软,急切地想要亲吻,却生生忍住。李安的细腻,真的很厉害,一个移动了两公分的动作,就可以让你瞬间被震撼。
 
       看完电影,有点明白为什么这样一部华人导演视野里的牛仔电影,会在美国得到那么多青睐。尽管cowboy的镜头一如西部片的粗犷,尽管牛仔口音惟妙惟肖,但画面里好像被水洗过一样的青山绿水,安静穿行的羊群,经常出现的月圆,熟悉的气氛依然让你感觉到导演的东方情怀。
 
       也许,强势的美国,已经很久没有被这样诠释了。
       在近几十年的世界电影里,好莱坞代表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席卷了世界各个角落。他们用“美国精神”的名义,诠释自己,诠释欧洲,诠释中国,诠释日本,诠释印度,诠释中东。世界主流电影,不是被打上了美国文化的烙印,就是走另一个极端,以美国的视角反观自己,张扬自己的民族特性。于是有美国版的《末代皇帝》、《花木兰》、《艺伎回忆录》、《特洛伊》、《角斗士》, 有了美国人视角的《卧虎藏龙》,有了张艺谋强烈张扬中国元素因此在西方大受欢迎的系列电影。
       但是,这个惯于解读他人的超级大国,却极少在“他者” 的视野中细腻地出现。
       坐在电影院里,想象着一个正宗的美国人,看着一个东方导演镜头里的美国,出人意料地带着悲悯的人文情怀,带着宽容细腻的触角,也许,他们也会被这种“他者”的理解所感动吧。毕竟,那个在汗与血的西部,人们习惯的是讲粗口的牛仔,是左轮手枪,是艳俗的舞女,多少隐藏在这些粗犷外表下不为人知的心痛,不会被表达,更不会被记载。所幸,这个东方人看到了,哪怕只是男人嘴角一丝微小的颤动。
      
        Brokeback Mountain。喜欢这个名字,没想到直接意译也可以那么有感觉。
        I swear…喜欢这个结尾,很东方的含蓄,所有的下文都咽进茫茫远山之中,回荡在人们心里的,只有爱……
       
       

2006年3月5日  4 张纸条儿了已经

第一次被点名

第一次在space被点名,呵呵玩玩……
 
最近在看的电视:好像很久很久没有看过比电脑更大的屏幕了……

最近做的爽事: 周六晚上的四川私方菜好好吃!!!

最近做的羞事: 把某物掉入厕所……奋不顾身捞回来……

最近被感动的事:清远市连南县大麦山镇,那个休学一年去山区之教的腼腆的男生燕子,和那个梦想在大麦山教书的女生奇哥

最近在听的音乐:should it matter

最近不可告人的秘密:都说不可告人了……

最近在看的报刊:明报,亚洲周刊,等等,不幸我是传说中的狗仔队……

最近关心的话题:工作啊工作啊工作啊,什么时候有人要我啊……

最近常去的地方:地铁,一天花一个多小时

最近常想的异性:老板……老板会不会把我留下……

最近最想做的事:回学校图书馆,安静,睡觉……

最近身体情况:饮食不规律,希望可以瘦一点

最近自己最想说的话:努力一点,不要急功近利

最想约谁一起去周游世界:某个帅哥,还有爸爸妈妈

 

呵呵轮到我点名啦,欧姐姐,june,丘丘,Vince, Tonny, Nevin, Vicky……

haha

2006年2月21日  12 张纸条儿了已经

回家真好

      想说的,是过年回家的感觉。记得Nevin曾经有个签名档:News should be new. 连正月十五都过去老大一截了,我却还在说过年的事情,看来我这种时效性,只适合去写回忆录了……
 
      过年有一个星期的假期,迫不及待地飞回了家。曾经无比熟悉的地方如今真的像天堂一样美好。永远有爸爸妈妈在,永远有早晨不用醒来的房间,有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的饭桌,有身在福中不知福了十几年的厨房的香味,有带着家里的温暖的植物,还有沙发上总是放着的爸爸喜欢的绒毛玩具……于是就这样,过了一个很奢侈的春节。记得晚上躺在床上开心地睡不着,跟Ben发短信说:觉得自己像个皇帝……
 
      封建皇帝在一百年前就是被现代文明的枪炮轰下台的。生活在现代的我,吃吃睡睡的生活,也至多只能奢侈个几天。对好吃懒做的袋鼠生活的幻想,总是只能停留在YY阶段。
    
      记得那时候和艺mm和风子在那里一起YY,说等毕业了就找个好房子,然后四个人合租,然后让四个人的妈妈轮流办探亲签证过来香港,每个人三个月,四个人刚好一年。然后我们四个就可以很幸福的整年都吃家常饭,三个月广西风味,三个月潮汕风味,三个月东北风味,三个月江浙风味……幻想的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哎,不知道不久后的将来,我会安身在哪里?能不能离家很近?能不能常常回家,和爸爸妈妈周末一起去爬山,假期一起去南浔……?

2006年2月18日  11 张纸条儿了已经

疲于奔命的生活

      不知道这个词贴切与否。
 
      但不管晚上几点睡,每天早上七点都准时在被解雇或者被训斥之类的噩梦中间醒来。然后白天工作,一直工作,有时会到很晚,有时会到凌晨。然后周末要上课,然后平时的空隙要做那些自己想做的采访,和专题。然后要不断地追踪时事,追踪新闻,思考,想,看,写。
 
      坦白说我真的喜欢这个工作,这个给我很大的平台让我看遍人生百态,催促我不断思考,不断成长的工作。我可以不停地看,不停地学。但有的时候真的疑惑,是不是逼得太急,走得太快了?
 
      我很想在傍晚时分去中环到上环的那些老街走走,看看。我很想再坐着叮叮车,晃晃悠悠地闻着大海的味道经过港岛。我很想在晚上去寻觅那些二楼书店,去楼上的咖啡馆坐坐,看看书。我也很想在午后的阳光里再走回港大的校园,单纯地因为那些生动的紫荆、树隙里跳跃的阳光而感动。
 
       记起以前爸爸跟我不断说起的“节奏感”。或许,这就是健康生活所必需去设计的那种“节奏感”吧。要懂得什么时候要工作,什么时候要思考,什么时候要用来单纯地被感动。节奏感表示,你是主动的,你在控制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生活控制你。
     
       该好好整理一下,很俗的一句话,不要成了工作或者生活的奴隶,呵呵,要站起来作主人。

2006年2月17日  2 张纸条儿了已经

那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一个小小的馒头引发出一场惊天血案。本该是天真无邪的儿童,却因为一件小事造成了人性的扭曲,是什么使得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此的脆弱?公安特警奉命抓捕犯罪嫌疑人,却始终未能完成任务,这又是为什么?案情扑朔迷离,真相直到最后一刻才大白天下——敬请收看《法制在线》2005年终特别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一本正经上场,“《法制在线》”讲述一个离奇的刑事案件:圆环套圆环娱乐城的王总经理在模特妻子的面前被杀,城管小队长真田成了嫌疑人。警局派出人员调查,谈判专家陈满神找到了真正的嫌犯张昆仑,然而前来抓捕他的郎警官却在搏斗中和他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暧昧感情。目击证人谢无欢最后登场,在一场RAP版的法庭审判之后,真相大白,一个儿时的馒头引发了谢无欢苦心经营二十年的血案,案件结尾,坏人死了,好人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如果没有电影《无极》的铺垫,这个风行全国的二十分钟网络视频短片在制造无尽的荒诞之余,甚至还可以说逻辑严密,情节吻合,相比真正的法制案件并没有太多漏洞。然而,对照那部试图寓意深刻的电影《无极》来看,鲜花盔甲的主人、大将军真田(城管小队长),奴隶昆仑(犯罪嫌疑人张昆仑)、雪国人鬼狼(有同性恋倾向的郎警官),美人倾城(王经理的模特妻子),阴险的无欢(目击证人谢无欢),女神满神(谈判专家),强烈的反差和荒诞搞笑情节也许就能让你明白,为什么三亿元投资的大片《无极》只赢得了网上百分之四的支持率,而这个制作了十天的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却得到了百分之八十四的网友追捧。
 
       也许陈凯歌导演费尽心机拍摄《无极》的时候,怎么也没想到,他自认为“能给观众带来很久没有的幸福感”的宏篇巨制,到最后,竟然被网上一个黄毛小辈抢了风头。陈导呕心沥血想要探讨的严肃哲学命题:生与死,爱与恨,自由与尊严,欺骗与忠诚,命运与抗争,被一剪刀裁成了关于馒头的网络无厘头:凶杀,色情,复仇,三角关系,同性恋,警匪搏斗。
 
       也许31岁的自由职业者胡戈在2005年12月18日走出《无极》的影院时,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一时兴起想要调侃一下这部感觉“不太好”的电影,会真的让新年伊始的中国因为一个“馒头”而疯狂。人们打招呼开始说:看了馒头血案没?几天之内,《馒头》的网络搜索排名远远超过《无极》。网友评论:“《无极》是我2006年看的第一部电影,看得我直喊晦气。不过看了这个《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后心里就舒服多了,毕竟无极还是能带给我们快乐的。”
 
       但最让年轻人胡戈和广大娱乐了一把的网友大跌眼镜的,还不仅仅是无极和馒头的PK。谁也没想到,全民娱乐之后,陈凯歌竟然公开声明,起诉馒头作者胡戈。“一定要就这个问题解决到底!”2006年2月12日在柏林影展首映上,陈导演愤愤然地对媒体说:“我觉得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
 
       谁也没有想到,一度被称为中国电影帝王级人物的陈凯歌,一向正襟危坐、带着沉重的知识分子的镣铐和抱负的陈凯歌,真的会对一个网络小人物痛下杀手。《无极》怎么了不重要,这样高期望低回报的大制作对中国观众来说已经不是新鲜事了。《馒头》怎么了也不重要,它只是网络草根直抒民意的又一个代表,你越是严肃越是说教,我就越是调侃越是荒诞,这是平民观众对精英导演又一次玩世不恭的反击。但重要的是陈凯歌怎么了,中国电影又怎么了。
 
       从《英雄》到《无极》,一样恢宏到死华丽到死的场面,一样皇帝般高高在上的深刻立意和说教,但又偏偏是一样漏洞百出空洞无味的情节。从张艺谋到陈凯歌,中国这两个玉皇大帝级别的导演,在试图摆脱第五代电影沉重的土地情结,在这个浮躁年代开始操刀商业大片的时候,却仍然放不下身段,在华美的特技效果之外,还生怕观众看轻了自己的“人文底蕴”。于是他们一边在各种布景、服装、色彩里加上话剧式的强烈隐喻(比如英雄的红黑白绿色调,无极的鲜花盔甲、羽毛衣服、大鸟笼),一边还生怕观众看不懂,把自己那么点儿人文感悟非要通过台词一遍一遍地往直白里说。这样的效果只能是让人哭笑不得。花钱买娱乐的观众被娱乐得很累;花钱买思考的观众在过分直白的陈述面前感到强烈的被鄙视感。就像韩寒在博客里说的:好不容易品出点味道,两句话全给说出来了。中国有句老话叫点到即止,这些导演可倒好,都是点死为止。
   
       无论是陈凯歌还是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的表率,《黄土地》、《霸王别姬》、《菊豆》、《活着》,他们曾经的电影是那么令人怀有敬意。一个评论家说,从这半年的陈凯歌能看出一个中国老电影人面对市场的困惑和迷茫。无论是浮躁的市场、苛刻的观众,其实作为一个导演,真的不需要去迎合谁。或者有能力去做冯小刚,嬉笑怒骂,观众要什么就给什么;假若放不下身段,就不要放下,真切地讲述你的忧国忧民,你的人文感悟。无论哪个时代,经典总是应景的,总不会过时。
 
       看着曾经如此深刻而痛苦的陈凯歌在市场大潮里哗众取宠,心里真的有些不是滋味,不知道是这个恶俗的市场毁了他,还是他毁了自己。
      

2006年2月17日  一张纸条儿了已经

« 早先的文章 最近的文章 »